我仿佛和家乡的小吃 ,谈了一场异地恋 。
01
下了晚课回到宿舍,一楼公共厨房飘出了香。听说,是一个福建妹子在煮她心心念念、馋了好久的馄饨。
离家不过一月,尽管新奇事物带来的新鲜感充斥着我的感官,但身体总是最诚实的,我的胃早已迫不及待地思念起家乡的食物。
每一个离乡的人,想起家乡时难免会想起那碗面;每一个远行的人,在外卖上看见那些小吃会激动难掩;每一个归家的游子,回到故地,第一个想吃的菜,会是那一碗肉。
今天,我想说说湖南的味道。
02
那碗面,我们习惯叫它“粉”。
在湖南,“嗦粉”是件大事。一般来说,美好的一天是从一碗吃得浑身通畅的粉开始的。
在湖南各地,粉的种类很多,做法各异。
像湘西跟怀化的粉,分量极足;又像长沙的猪油拌粉,用料简单朴素却难叫人忘记,长沙的粉相对来说比较考究,有免码的,带码的还分炒码跟盖码,带线干的,轻挑的……
邵阳的粉油似乎重一些,嚼劲也是不错的;再说到衡阳的卤粉,吃完嘴唇油腻的是我本人没有错;常德津市牛肉粉不得不提,在各火车站汽车站看见最多的粉店招牌便是常德米粉。
最后还值得一说的是家乡的“银丝粉”,问了一圈湖南老乡,果然还是只有湘潭地区的朋友们知道这种奇异的介于米线跟细粉丝之间的神奇食物。色白如银,状若细丝,也许可以作为其名字来历。
米粉,自身没有太大味道,好粉全靠好汤调。据我所知,好的汤头都是用猪骨熬的。一熬就是一晚上,一般会选用新鲜的筒子骨。熬到一锅清水变成浓浓的白,熬到骨髓都深入汤里,才能称之为一碗成功的汤头。
接下来就是烧滚一锅水,将生的粉放下去,然后迅速捞上来。盛放到同样滚烫的汤料里,再撒上细碎的肉末,葱花,酸豆角,放几片新鲜蔬菜,当然,少不了浇上一勺油辣椒。粉,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口感爽弹而滑;汤,上层飘着正宗的鲜红的辣油,下层清亮鲜香;配料,绿色时蔬,深褐色小炒肉,若再加上一枚酥焦合宜的鸡蛋,闻着香你都能从睡梦朦胧中醒过来。
03
那些小吃,我们把它们叫做臭豆腐,口味虾,酱板鸭。
湖南的特色小吃,最响当当的要数“臭豆腐”跟“口味虾”。
来江浙这边也吃过臭豆腐,不过我对这里的黄色的臭豆腐耿耿于怀,在湖南,它是用优质浏阳豆豉加冬笋,香菇,曲酒等煮制的卤水点成的,自然是黑色。臭豆腐靠炸,炸好的臭豆腐外焦里嫩,用小小的纸碗盛好或是用竹签串起来,浇上辣椒油,香麻油,撒上香菜叶,蒜末,孜然粉之类,吃下去吃出来满满的幸福感。大规模出售臭豆腐的当然是火宫殿,其实各地大街小巷都有卖的,名字多为“某娭毑”,也是很火爆的。
“口味虾”是前些年兴起的,以辣博得长沙人的青睐。虾壳红艳,虾肉白嫩,还有令人食欲大动的紫苏,葱姜蒜,配上一杯冰啤,夜宵网红美食,不呷白不呷。
酱板鸭,牙口不好的人千万不要轻易尝试。色泽鲜红透亮的酱板鸭由中药浸泡,再经蜂蜜烤制,皮肉紧实,带咸带辣,低脂不腻,很难叫人拒绝。
粑粑分好多种,有糖油粑粑,葱油粑粑,桐叶粑粑,蒿子粑粑.....口感软糯,米香清甜,常看湖南卫视的朋友对“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嗲嗲...”这一童谣应该不会陌生,里头说的粑粑就是了。
04
那一碗肉,我们叫它“腊肉”
湖南腊肉里,名声在外的是安化腊肉跟湘西腊肉,讲究的是“干,爽,香”。 老人家大都是制腊肉的好手。奶奶熏腊肉,先要选好原材料,猪肉不可太肥,亦不可太瘦,以带皮的肥瘦相间的鲜肉为佳。还有熏料也很讲究,一般会去捡拾悬铃木的种子,加上桔皮跟松柏木屑和秕谷或米糠,熏出来有独特的香味。把鲜肉腌渍好后可以开始熏制。炒腊肉会加上干辣椒跟姜蒜,一碗红红的泛着油油的亮光的腊肉就上场了。
这时的肥肉也会变得容易接受,咬下去,没有了松松软软的油腻感,反而带着点劲头,老张如此厌恶肥肉的人在腊肉面前也是被收拾的服服帖帖。过年饭桌上几乎是少不了腊肉这个碗的,有时候想一想腊肉,年味就出来了。
05
这便是湖南味道,它牵动着在外“湘子”的胃,也牵动着我们那抹乡愁,它是美味,更是情结。在外地的我也能从店里吃到名字一样的菜肴,可是那种味道骗不过我的胃,我清楚地知道,这个菜,不地道,不正宗。不仅仅因为那种胃对食物的记忆,更是因为我对故乡人和事的记忆啊。
炊烟再起,落日西垂,万家灯火里,忙着一桌好饭菜,等着的是归人的脚步,迎接的是一颗思归的心。食味,也是乡愁。
ps:再次偷懒(之前发在自己公众号的“大学生在98”),希望每一个暂时不能回家的人都能吃上想念的饭菜!不知道其他省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