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常态
你孤独吗?
夜幕降临,从光鲜亮丽的CBD出来,迅速被淹没在人潮中,一个人下班、一个人挤地铁、一个人吃饭,犹如城市里的千万弃婴中最不起眼的那个;
繁华落去,从各种应酬、各种不喜欢的场所出来,一个人打车回家,一颗孤独的灵魂在这灯火繁华的城市里穿梭,城东到城西,由北及南;
夜深人静,拖着早已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面对房间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孤独感像潮水间涌来,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许你会说:「我不孤独呀,你看,我可以和朋友们聚餐、开Party;我可以玩游戏、刷电视剧;我的微信好友这么多,每天都有好多群等着我聊天;还有我的微博、朋友圈每天可热闹了…哪里会孤独?」
可这些只是表象罢,也许只是你在逃避孤独的各种方式,又或者说,你只是在用这些方式来表达孤独罢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在呐喊,歇斯底里地呐喊。
呐喊吧,尽情地呐喊。
我们需要社交、需要生活、需要满足,同时也需要孤独。
因为孤独是一种常态,会孤独说明还活着,还有期许,还在思考。
因为我们不想被标准束缚,因为我们不想与世俗为伍;
因为我们想要自由独立,因为我们想要追求自我。
所以,孤独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常态。只是,你并不孤独。
蒋勋在《孤独六讲》谈到了六种孤独: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因为孤独感就是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的怀疑态度。
别想着消灭孤独,也消灭不掉。因为只要内心有追求,必然会遇到孤独。
蒋勋还说到:「也不用去想如何消灭孤独,可以想想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与孤独和平共处。」
独处是一种能力
当孤独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终将用独处改变潮水的方向,哪怕够呛。
唯有一种能力可与孤独共处:独处。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很多路要自己走,很多成长需要自己完成,必然就要独自面对很多孤独,每当面对孤独时候,是否有与之相处的独处能力?
孤独是一种常态,只要真诚地接纳它,与之共处;学会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因为孤独的时候,是独处最好的时候。
不要因为害怕孤独,而错失了独处的大好时机。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如果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就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周国平老师曾说过:「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看,人需要学会独处的能力,因为独处是为了内在整合,没有经过整合的内心是很难满足的,也不太可能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独处与性格无关,哪怕是天生外向,擅长社交的人,也有独处的需要。
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写下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极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每当我们找不到另一半的时候,每当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试试下面三种独处方式:
- 与自己对话
与自己对话是最高要求的独处,可以常常与自己对话,看看内在的那个自己。反正又没人看见,真诚地与内在的那个自己说说话,哪怕再丑恶也只有自己能看到,真诚面对就好。
蒋勋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相反的,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 阅读
孤独的时候,需要独处的时候,那就阅读吧。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命里去看看别人的人生成长之路,去探索、看见别人的孤独,学学他人独处的能力。
阅读是与伟大的灵魂交流,看见孤独是独处的开始,看多了,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 写作
不想说话,也不想阅读,可以写下来。试着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把现在的想法落到纸上,哪怕是最不堪的事,尽管写下来,反正只有自己看见。
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流,把过往的外在的经验转化成未来的内在的财富。
既然孤独无可避免,那就坦然接纳。
因为孤独的时候,恰恰是独处的最好时候,此时,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那就看看别人的,看看自己的,和TA说说话,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就很好。
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它是我们一生中无法避免的命题。
最后,用周国平的话结束:
为自己定一个原则:
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我自己。
在这些时间里,我不做任何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
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我就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也决不应付差事。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
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
孤独是一种常态,独处却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