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十我睡的很早,第二天一觉醒来,点开手机,不出意外的收到了近百条的祝福短信。洗漱完毕之后,我一边吃早饭一边翻阅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信息,期间看到了许多雷同的消息,早饭吃罢,我放下了手机,准备大年初一的行程。
那些复制黏贴的祝福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无味,是觉得这样的群发缺少了真诚的味道,而祝福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就是真诚吗?弃之可惜,是心念到毕竟对方还想到给你群发,其实这样的自我安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依据,毕竟现在手机软件发展迅速,群发一下,手比想的还要快。
一个故有人情关系著称的社会,用如此简单便捷的方式去展现关系与关系之间建立纽带的方式,不得不说是有些令人唏嘘的,不过反观那些复制粘贴的祝福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和面子社会所赋予的道德需求的集中体现。
从众心理,是一种“大家都在发,我不发我不合适”的心理。很多人都觉得发这个没必要,但是又觉得打个电话联系也没什么说的(而且有些社会型关系更是如此)毕竟过年了,表示一下祝福也没什么不对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在发,大家都觉得没什么意思,可是谁也没有停下手中的转发:没有人觉得这样的短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就是在不断自我说服中开始了这些停不下来的祝福传递。
面子社会,人人都想过过面子,说说好听的话,做做让人关注的事情。过年短信,如果非要把意义揪出来说说,我觉得有一条是真的:那就是大家都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很重视对方,哪怕有些关系联系不联系都没什么意义了,但是祝福的短信还是要发的,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表达:这是一种缺乏诚意的试探,也是一种缺乏个性的表达。
复制黏贴的祝福短信,在我看来不是祝福,因为这更像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以过年为契机,告诉那些收到短信的人,我还记得你,你还记得我吗?如果你还记得,那你也发起来吧!而对于收到的人来说,虽然有些牢骚,也有很多个理由觉得这是一件没必要的事情,但收到了,总不至于要去教训对方一顿,甚至收到的多了,还真的有一种“似乎我很重要”的错觉出现:大岛认为,这种错觉没什么不好。
为什么没什么不好?毕竟,过年了。
明天是大年初二:这个年,忙的忙,闲的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