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说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两天在杭州时,和朋友去了一趟灵隐寺,看着那袅袅的轻烟,闻着那悠悠的香气,让我想起了香的由来。

中国的香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史前6000多年的石器时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也有熏燎,艾热和酿酒的记载。最早的先民到了夏天的晚上会燃烧艾叶使其散发出独特的香味以驱逐蚊虫,他们还把有香的物品作为敬神明,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我认为这就是香的起源吧,但那时使用的香料都是单纯的,原始的动植物自然散发的香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香就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屈原《离骚》中就有许多精彩的诗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户服艾以盈要兮,谓以幽兰其不可佩”。看了屈原的诗词,能让我感受当时文人已开始欣赏和喜爱美好的事物,对有些人用香的无知做法表示了批判。随着秦朝的统一,南方香料进入北方,“丝绸之路”的贸易兴起,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进入中国,香具“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来,一直被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使用,汉代还出现了可以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香笼”。就是装置了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利用同心圆环活轴,起机械平衡的作用,无论熏球如何转动,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使小盂盛放点燃的香料不会燃烧衣被。我以前的师傅就收藏了一个铜“香笼”,拿在手里精致光滑,尤其是中间的小盂,怎么转都始终面朝上,让人爱不释手。

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全国上至皇庭,下至百姓都在积极的,大量的参加佛事活动,导至香的用量极大,也使得香料成为当时的重要贸易物资。据说唐中宗还曾专门让大臣们携带香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北宋时期出现了线香,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香。到了明清,关于香的典籍种类繁多,尤其是以周嘉胄的《香乘》内容最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录了许多制香方法,还专门记录了线香的制作方法。“宣德炉”是明宣宗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它是由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西方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起精工冶炼而成的传世精品,即使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制。以上可以看出各朝代对用香的普及之广,和对香具的研究之深。

今天除了烧香,礼佛的祭祀香以外,还有以安心养性为目的,通经开窍,诵经静修的修练香,以及清洁环境,防治疫病的药用香。

佛祖面前,点燃三支祭祀香,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先表达对佛陀的尊敬,然后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佛陀,使自己能够达成心愿。静坐时,点上一支修练香,袅袅的青烟升起,悠悠的香气徐徐进入鼻腔,进入大脑,进入内心,慢慢的抚平躁动的情绪,让你进入淡定,禅意的境界,使人达到静心养气的功效。在较为封闭,空气流通不畅时,点燃一支药用香,清新自然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达到净化空气,对疫病起到预防的效果。

“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这是众多香赞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也用它表达我对香的喜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梵高是一团火,从地心深处喷涌而出。是燃烧的丝柏树,冲向天空,是炽烈的麦田,蔓向远方。 梵高的一生短暂而猛烈。 25...
    城市里的猪阅读 1,647评论 1 3
  • 《梦想》读书有感 我们心中有着美好的梦想 梦想是我们的希望和期盼 梦想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和憧憬 不管梦想的大...
    六月天气阅读 277评论 2 3
  • 第一章忠厚长者死于非命--鲁隐公姬息姑 猎物小档案 姓名:姬息姑(一名息,?-公元前711年) 识别码:春秋时期鲁...
    钧法崇是阅读 505评论 1 1
  • 先讲一下一个月以前我生的一场病。 一个月以前,我生了个突然的病。症状非常的简单,就是在半夜睡得正香的时候晕眩而醒。...
    星星爱L欢阅读 537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