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周五
*下班刚到家,我还站在门口换鞋,老妈的声音就响起,“你妈可回来了哦,你赶快好好写作业吧。”
“姥姥!”孩子尖叫到,“我早就开始写了!”
我到客厅,老妈指指孩子房间关着的门,冲着我轻声说“一回来就打开电脑,从4点多看到5点多。估计刚刚才开始写作业。”
若搁以前,听到老妈的“告状”,我估计腾的就该“炸毛”了。肯定会啪的打开孩子的房门,不容他有解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说。
因为我对孩子“看电脑”本身就排斥,对他“回来不先写作业而是先看电脑”,那就更“过敏,担忧,抵触…”了。不去吵他一顿,怎么能“安抚我心里的气和怕。”
同时,我对老妈的“告状”也带着情绪。有一种,老妈“说孩子不好,其实就是在指责我没教好孩子,是在说我不好”的感觉。所以,我把对老妈的这份情绪,也迁怒于孩子身上了。“都是因为你没做好,让我妈觉得我不好”。
可这回,我竟然没有“很生气”的感觉,没有觉得老妈“告状”真烦人,你就不能看看孩子的好,给我说点孩子好的地方;也没有觉得孩子“先看电脑后写作业”是多么“罪大恶极”的事。我反倒心里有平静的感觉,没觉得这些是什么事儿。
因为这一段和老妈的关系处的不错。我很自然的就坐在了老妈的身边,“妈,你替我操着孩子的心哦,你怕他作业凑和,怕他老惦记着看电脑,不好好学习。”我轻声细语的和老妈说着话。
“可不是嘛”,老妈说着,“不过他看了一会儿,也开始写了”。老妈又替孩子说话了。
老妈如今也改变很多。以往揪住一件事会唠叨很多话,会说说孩子说说我。现在,老妈基本上一件事说个一两句就住了嘴。(当老妈的心意被我看到和理解~我看到她是为孩子操着心,我知道她之所以给我说是她怕孩子…。可能也许就像书上写的,当一个人被看见被理解时,她就不用采用这样那样的方式,刷存在感了吧。)
孩子听到我回来,听到我和姥姥的说话,他从房间里出来,估计是怕我说他,辩解到,“我就看了一会儿电脑,我查个资料。”
我说,“你回来先看电脑也行,把惦记的看完了,关上电脑,安安心心的写作业,也挺好。上了一天课,想放松一下再写作业,妈妈理解。”
孩子可能没想到我会这么说。他微微愣了一下,挠挠头,本来想说什么,可说出口的是,“嗯,好勒,妈妈,我去写作业了哦。”
这回,他回房间,没有关门,估计是给我们证明,他就是在安安心心的写作业。
没有以往的冲突,情绪化发泄,这件事,平和的过去。
*有天,老妈看见孩子的桌子上放了盒水彩笔,说孩子,“你又买水彩笔了?阳台上还有好几个半盒半盒的没用完,你咋乱花钱呢?!”
“家里的颜色不全,我今天美术作业要用。这是我借同学的。”我听出孩子的声音虽大,但有点“底气不足”。
第二天早上,孩子上学前,老妈说,“你借同学的水彩笔别忘了还给人家。”正在吃饭的孩子,稍稍迟疑了一下,嗯了一声,“我装书包里了。”
我见老妈在阳台上,我对孩子说,“你的零花钱,你留好必须的支出,比如家里人生日和特殊的节日,你得给我们的红包;还有买你必用的文具,老师让买的书,卷子等费用;剩下的怎么花,买什么东西你可以做主。但不要浪费东西,不能乱花。”孩子点点头,“我知道。”(他明白我在说什么)
我又到阳台,悄声给老妈说,“你看出来那水彩笔是他自己买的,不是借同学的,何必一再揭穿他呢?”
老妈说,“这水彩笔还能用,不是不想让他乱花钱么?”
“他的零花钱,让他自己花吧。慢慢的他就有花钱的计划,就知道钱怎么花了。老的水彩笔还能用,但颜色不全了,有点干了,回头让他挑挑拣拣,能用的留着用。”
我顿了顿,终于说出了口,“对他花钱,我们不惯着,但也别太管着。否则,就像我这么大了,花个钱自己心里还怕你问东问西,说什么该不该花,买的东西值不值得。有时候花个钱买个东西还得编编瞎话。他的零花钱,让他自己做主,学着花吧。他不会太乱花的。”
老妈没再说什么了。
对于孩子花钱,以往的我,也是限制颇多,因为我心里有“怕”,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性信念。
这回,我好像对孩子花钱这件事,坦然多了,“怕”少了,能平和的和孩子谈论花钱了。
*上面是我记录这几天发生的两件小事。
在记录和回顾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自己遇到事情(尤其是孩子的事)时,我的反应,心态,及应对方式,已经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
想起我曾经很挫败的追着老师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有改变呢?我什么时候才能从知道走到做到呢?”
记得老师云淡风轻的回复我:有没有改变,我们自己会感受到,我们身边的人也会感受得到。但改变没办法非要定个期限,说个时间,设个做到什么标准或是达到什么结果才算是改变呀。
改变也好,从知道走到做到也好,本来就是个过程,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个反反复复,进进退退,原地停停又走走的过程哦。
这个过程没有尽头,我们始终在路上,不停在折腾。
当时听了老师的回复,记得我对学习成长,对改变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好像受到了打击。有点说不出的失落,说不出的沮丧,觉得好像看不到希望,摸不到结果似的。
可是,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滑过,随着我“只管去做,不再频频纠结在“自己到底有没有改变,自己怎么又退回去了,怎么还没有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的这些“要”或“怕”的念头里时,我反倒越来越能稍稍理解老师说的话了。我反倒开始,不再陷在“打了鸡血般激动几天,然后遇到事情或问题没做好就挫败,否定,自责…然后又一动不动消极消沉,最后又自我心理建设,再喝点鸡汤打点鸡血激动几天的…”的循环模式里了。而是慢慢的对自己的好与不好,做了或没做到有了“接纳,允许”;慢慢的接受和认同了“一直在路上,不停在折腾”的说法。
的确,我能感受到,我的心态,不知在什么时候,不知怎样的,从“焦躁不安”,到如今有了点“稳”的感觉了。
也许,就是如老师说的,“当我们能接受,“人啊,都是在慢慢改,慢慢变,一点点的长,一直在路上,不停在折腾”时,我们就能少很多焦躁和不安,就会体味到自己成长和改变的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