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习了工作的意义,在工作中收获快乐,收获成就,收获人格。
今天学习作者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生准则--利他。
利他,指的是一种给予对方方便,尊重对方利益,且不图回报的行为,跟中国人说的“与人为善”的意思很接近。
首先,作者认为利他是人生幸福的起点。
稻盛和夫一辈子取得无数的成就,赤手空拳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被日本政府邀请出手挽救日本航空,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神,可面对这么多的荣誉,你知道作者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吗?
稻盛和夫在65岁的时候,在一个寺院进行短期修行,在修行过程中要托钵化缘。
那时候是冬天,大病初愈的稻盛和夫剃了光头,戴着斗笠,披着袈裟,赤脚穿着草鞋,挨家挨户在别人家门口诵经,并祈求他们的施舍。
冬天的寒风中,一个65岁老头光头侧脚,衣着简陋的在行乞,饥寒交迫中他的脚趾被磨出血,但从中午到黄昏,他没什么收获。
直到回寺院的途中,稻盛和夫经过一个公园,有一个清洁工放下手头的工作,很自然的走过来,给他打赏500日元。
就是这样一幕,却让稻盛和夫感到65年来最大的幸福,他感觉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动贯穿了全身,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是因为这位清洁工把自己的事撂在一边,先关心他人,而且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一丝的傲气,这种至善至美的行为让稻盛和夫感受到利他之心的美好,纯净,让他体会到了来自上天的爱。
作者认为,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世界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对不是私利私欲被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
利他的人生是幸福的。
第二,作者很认为,利他之心是经营企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心态。
利他之心,说白了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心尽力,而这恰恰是创办企业的初心,创办企业想的不应该是自己如何赚大钱,而应该想的是如何对员工,对消费者,对国家对社会做贡献。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通讯行业,被日本电话电报公司所垄断,为了引入健康的市场竞争,将贵的离谱的电话费降下来,日本政府开始实行通讯自由化方针,允许民营企业参与进来。
但是要跟过去垄断地位的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竞争,就好像蚂蚁撼大树一样,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尽管政府开放了权限,却没有公司敢站出来与日本电话电报公司对抗。
于是作者就想,没有人做的话,是不是我可以来试试看呢?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自己来试试。
作者的思考很有意思,他不是想自己赢,要赚多少钱,而是每晚睡前问自己:
我参与通讯事业真的是为国家利益吗?
我有没有夹杂为个人为公司的私心。
我是不是想出风头,想引人注目呢?
我的动机真的纯粹吗?
我真的没有杂念吗?
他每晚都在审视自己,是不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样经过了半年的自我审视,最终确定自己确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自利的念头之后,作者才决定创办自己的通讯公司DDI。
在当初入选的企业中,DDI公司起点最低,没经验没技术,一切从0开始,但奇怪的是作者的公司在所有公司中业绩一路遥遥领先。
作者认为这跟他创办企业的动机有关,因为他没有私心,他真正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因为这样的发心,所以员工们都很认可这份事业,每天拼命工作,这种精神也感动了他们的代理商和顾客,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DD|才会发展的特别迅速。
为什么那么多小老板都做不大呢?因为他们初心出了问题,他们想的是怎样赚大钱,怎样才能让员工多加班,怎样才能拿国家更多的补贴,全都是自私的想法,这样一来员工、客户、合作伙伴都会支持你吗?当然不会。
所以利他之心,是建设新事业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如果只是你为了一己私欲,那么注定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
第三,利他之心可以用来作为基本国策。
以往大家追求的都是国富民强,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第一目标,相互之间展开正常比赛,这个过程中相互排斥,相互制约,这样反而是双输的局面。
但是经济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下去,那要怎么办呢?
作者认为应该要将“国富有德,以德为本,”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之后,发扬大国精神,以利他之心帮助别的国家,由此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
稻盛和夫的治国思想是受孙中山先生的启发,1924年孙中山曾到日本演讲,谈到了王道和霸道的概念。
所谓王道就是以德立国。
所谓霸道是以财力武力治国。
稻盛和夫不赞同日本目前这样经济霸权主义的政策,因为这样有可能是日本重蹈第2次世界大战的覆辙。
作者认为国家一旦丢失利他之心,只剩下赤裸裸的利己的欲望,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
一个国家应该将利他作为基本国策,发挥大国风范,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发展,而不是以财力以武力实现自己的霸权,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明天学习《活法》最后一章:人生的终极意义。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