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华日记第193篇(2018.4.11)
我们是如何纠正孩子行为的?
——精神分析学习笔录
父母亲在纠正小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直接说,你看书的时候坐端正。后面没有任何的情绪。
而我们好多父母亲在纠正孩子的时候是带有厌恶的,你能不能不像头猪一样的躺在沙发上看书?或者你做作业的时候怎么这么不小心?
只要是这些说法中间带有情绪的,都是投射性的在攻击自己。意思是
我看孩子有这种不好的习惯,我会觉得非常的内疚,有屈辱感。现在我看到孩子这样,我针对我自己的屈辱感或者说自己的毛病实施攻击,所以在纠正孩子问题的时候,既有纠正的这种语言和行为,还有厌恶和排斥。
这是一种总体攻击,也许父母自己看书的时候不会躺在沙发上,但他们会隐隐的感觉到自己有其他的令自己厌恶的生活习惯,在看到孩子不好行为习惯时,将自己对自己的厌恶投射给了孩子。
她有很多的自我攻击,然而这个攻击平常她是看不到的,因为它是潜意识层面。那么在看到她的亲人,她的孩子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在纠正这个孩子的这个行为同时也把她的自我厌恶投射出去了。
她内心有对自己的厌恶,然后把这种厌恶投射给孩子,之后她又用指责性的语言来指向他人,指向孩子,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厌恶。就是自我厌恶导致了对孩子的那种厌恶。
如果我们在纠正孩子毛病的时候有厌恶,有反感,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但实际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们自己。
投射也许是一个人一生中间首先使用的防御机制,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中间,如果在他肚子饿的时候,妈妈就把乳房给他,让他吃饱了,他的胃舒服了。他就会把这种舒服的感觉投射给妈妈,认为我是好的,妈妈也是好的,乳头也是好的。
但是如果在婴儿期的时候,没有得到妈妈好的照顾,他的胃就可能不舒服,然后他就会认为我的胃是不好的,我整个人也是不好的,所以呢妈妈也是不好的,妈妈的乳头也是不好的。严重的情况呢就是成年期的时候,他还是可以保留我是好的,妈妈是不好的这样的感觉。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就是这样形成的。他认为他是好的,而整个社会其他人都是坏的,然后他们就用原始的防御机制见诸行为来攻击社会,攻击他人触犯法律的边界,这些人最后就被送到监狱里面去了。
也就是他认为让他不舒服的感觉是由妈妈造成的,不是我,我是没问题的。我的坏的东西都会投射给社会,然后攻击社会。
生活中,家里来客了,我们总喜欢给别人夹菜,看起来是客气,如果按照精神分析来说这就是投射。也就是我认为好吃的东西,你应该也认为好吃。
天气冷了,我感觉到了冷,也认为你冷,所以劝你多加一件衣服。
自己小时候学习不好,成了父母也害怕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所以将孩子的学习盯得特别紧。
自己小时候学习注意力涣散,边写作业边完,有了孩子之后总不放心孩子一人写作业,害怕他边写边玩。
投射还会认同,内化。比如妈妈不喜欢穿金戴银,梳装打扮,也不允许孩子如此。那么孩子长大后也见不得别人穿金戴银,梳装打扮。
投射无处不在。边界不清也是。
我们投射了之后边界就不清楚了,边界不清是投射的结果。边界不清楚,主客体分离不好的人,他更加容易投射,把自己的感受加到别人身上。
比如一位父亲说他儿子非常的胆小,天天训练他,但是他还是胆小怎么办?
然后心理咨询师让他列举了十条自己胆小的例子。他列举完了之后问他,你现在还觉得你儿子胆小吗?他说我感觉我儿子胆小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了。
为什么?因为他一直都没有看到自己的胆小,所以他把他全部的胆小都投给儿子。儿子有两份的胆小,一份是作为人都有的胆小,另一部分是爸爸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胆小,然后投射过去的。
所以我看到儿子的胆小,并且攻击他的时候,我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而儿子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怯弱的人。
当他把自己的那部分担小收回来的时候,你看到儿子的胆小程度就降低了一半。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清楚的例子。
但是如果他们平均分配一下胆小的总量,他儿子胆小的程度就会降低,也就是两个人胆小的反差就会降低,所以儿子就变得不那么胆小了。
投射无处不在,只有我们认清,看清生活中的投射,我们才会活得清明,还对方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