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一年一度的高考刚过,成为这段时间的一个热门。
记忆之中,每一年的高考,都是漫天的骄阳下持续升温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一浪高过一浪,自从1977年恢复了高考,四十年来,高考依然是我们心目中最神圣重大的考试,不能说决定命运,但绝对是很多人改变人生走向的重大转折点,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更是如此。
而高考距离我,已经整整十二年了。每年高考时节,都让我回想起了我漫长的求学之路。
我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写到我的出生和出生的地方,这是一个人的根,藏着他一生的基因,刻在骨子里的无法改变的某些东西。
我出生在陕南山区一个偏远的农村。这里深处秦岭腹地,山深如海、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在我整个童年的时期,风清物静,岁月静美,日子是纯净净的,满世界满山林都是好玩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幼小的年纪体味不到父辈在成人生活中的拼搏、隐忍与负重,孩童的眼光里过滤出来都是生活里的美好。
也许是因了那一方山水风土的秉性,我至今觉得,我的父辈及祖辈们在靠天吃天,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活的跟英雄一样,但是他们身上却很少有戾气与怨气,温厚沉默如大山。常在村头田间遇到扛着锄头的大爷,头发花白,牙齿掉了,却依然健朗睿智,满面含笑,一生曲折活成了云淡风轻。开口打个招呼,洪亮的声音便荡漾在山林田间,让人恍若觉得遇见了从上古书中走出的隐者、智者。我至今喜欢村里的老人,每次回乡,远远的打一声招呼,自觉亲切。
二、
我六岁入学,是在村里山脚下的一座小学堂。这是村里唯一的一个小学堂,只有两间土坯瓦房,水泥地面,木楞窗子,一间大的作为教室,摆了课桌,设了黑板,在黑板上方的墙上,裁了8块四方红纸,贴成菱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还有一间小一点的是老师的休息室兼办公室。
因为人口稀少,分布零散,贫困落后,小学堂曾经一度找不到老师,我们就此荒废了入学的时间。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老师,白净的脸面,烫着时髦的黄色卷发,一口字正腔圆,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农村,在我们这一群衣衫破旧拖着鼻涕泡的山里孩子眼里,那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肯定不是我们本地的土老师,因为她根本不会讲方言,平常与人交流,也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她一定是从山外来的非常厉害的人物!
厉害老师并不住在学校,每天放学要走三四里地返回镇上住,这也是后来“老师跑了”之后,我和一个同学去找她的时候探到的。每天傍晚放学之后孩子们一哄而散,沿着乡间小路各自成群结队回家,倦鸟归巢,山脚下的小学堂在落日里冷清了下来,别说一个娇俏的女老师了,就是一个男老师,在夜幕笼罩之下,要一个人住在这荒野四寂的小学堂,也是不敢的吧。
记忆最深的是厉害老师教我们唱歌,唱小燕子穿花衣,声音就如春天的燕子一样清脆好听。
然而厉害老师在小学堂连一个学期也没待满,突然就不来了,扔下我们这一群流着鼻涕泡,眼睛放光满含对知识的期待和渴望的二十来个学生“跑了”。
“老师跑了”之后,我和班上一个年龄大点,风风火火有魄力的女同学,也就是我前文写过的燕子,一起去镇上找过老师。慢慢悠悠的大半天,我们两个从镇西头摇晃到镇东头,一路打听“XX老师住在哪里”。最终打听到在镇东头的粮食收购站租了房子住。那时候,粮食收购站是国营单位,有气派的楼房和大大的铺了水泥地的院子。我们一径找到粮食收购站的后院,临到了却怯了场,并没敢踏进别人指的那间老师的屋子,在场院里也没有看到老师的身影。
我们退缩了,老师跑了,让我们两个不足十岁的小女孩能有什么办法呢?
自此再没有见过厉害老师了,她成为了一个谜,以至于很多年里我一直在猜测,她一定是城市里娇贵的大学生,忍受不了乡村小学堂的艰苦和贫乏,自己逃跑了。又或者是哪个有关系的,临时在我们这个学校落脚当跳板,一定是有更好的机会了,忽而就飞走了。
就算临时当跳板,这个小学堂都不够格啊,谁会跑到这里来踩这样的跳板呢。
三、
厉害老师走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学堂再找不到老师了,我们也就停了学,断断续续一年多之后,经过镇上和村上的努力和多方协调,最终我们村一位常年在外村任教的老教师被调了回来。五十岁左右,和蔼可亲,知识渊博。
我们才重新有了学上,那时候,经过反复的折腾、停学,我正式入学的时候已经八岁了。村里二十来个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我不算最大,也不算最小,却都要从头开始学起。接下来的几年里,从学前班到三年级,大混班坐在一个教室里,一共只有这一个老师,兼了班主任,带了一到三年级的所有课程,上课的时候,他先给高年级上,上完布置好作业,再一层一层给低年级上。因为这种难忘的大混班,我在幼儿园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跟着高年级将课文、诗词和乘法口诀背的滚瓜烂熟。那是我的启蒙教育,对世界的启蒙,对书本和知识的启蒙,明媚而欢快。
这位老师在这里一直干到了退休年纪,
也是在这里,我们从最初的汉语拼音,到一个一个认全了汉字,开始读完整的课文,从0123,到慢慢的学会了加减乘除,还上了体育课,学会了广播体操,也上了思想品德课,懂得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唯一没有英语,英语到初中的时候才上的。
启蒙和知识,为你点亮了最初的世界之光。
春天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在学校旁边的河沟里挖石头,一块一块盘到小操场,然后,老师开始砌操场外面的坎,我们递石头块。冬天的时候,遇着晴好的天气,课间时间同学们便四散到学校屋后的山林里捡拾干柴棒,堆在老师的屋子里,清早上课之前,老师便拿着一个瓷盆子,折了干柴棒子燃一盆熊熊的大火,招呼孩子们围在旁边烤火取暖,一个个烤的脸庞通红笑靥如花,烤热了,火也熄灭了,才都坐进教室,开始了一天的课程。
认全了汉子之后,我便嗜书如命,小学二年级开始写作文。我的第一篇作文便得了一百分,那仅仅是因为我写的比其他人都长,而且会模仿别人的文章。
模仿,是一个人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接触。
小学堂太小了,只能容纳这个小小村庄的这十几个二十个孩子,而且开课只能开到三年级。四年级之后,就得转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去了。
其实我那一班20几个孩子,到转学中心小学的时候,就有好几个年龄稍大的女同学自动退学了,在农村,适龄女孩子迅速嫁人比继续往上读书重要的多。
四、
小学四年级之后,我转学到了镇上的中心小学。在这里读书的三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我四年级下半年的语文老师王老师,一位是我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陈老师。
王老师有一个跟她一样美丽的名字,叫做王芸霞,是我至今数出所有教过我的老师里面,最美的一位老师。那时她也就二十出头,正值芳华,娇小的身材,圆润白皙的鸭蛋脸,饱满挺秀的鼻子,黑葡萄般的大眼睛,弯弯的峨眉,最主要的是一把乌黑油亮的大长辫子,直垂到屁股之下,用头绳松松的扎着,偶尔也散开披着,亮如黑缎。这么多年,她那一头黑发给我的印象依然那么真切,好像这么多年,我走过这么多地方,见识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再没见过有谁长着这么一头漂亮的黑发。
她常年淡淡地擦着粉和胭脂的脸蛋,娇小的身材衬托在夏天的长裙、冬天的红毛衣里,满足了那个时代小小的我关于美女的一切幻想。遇到学校文艺演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王老师主持,她画了淡妆,穿着简单礼服,站在舞台上念主持稿的时候,美不胜收,像一只玲珑欢快的燕子。
王老师声音也特别甜美。她给我们读课文,讲课文就是一种享受。至今记得有一次作文课,出的题目是《春天的校园》。其时也正值春天,草长莺飞,万物欣然,整个校园里桃红柳绿。作文课的时候,她组织了同学们搬着凳子到校园里,边观察边写。同学们在花坛边排开凳子,她在花树下边踱步边给我们提醒,讲要点。我记得我当时坐在水泥花坛傍边,花坛里一株海棠,嫩叶吐绿,花醉陀红,将开未开的花骨朵,青蒂托着一点胭脂色,美不胜收。我至今喜欢海棠。我细心的记录着花坛里的一株株花,一棵棵树,充分发挥我的想象力和才华,在那时候的世界观里极尽想像与描摹,写了一篇用心极致,效果也不错的关于春天的美文交上去。在我的学生时代,上过那么多课程之中,这一堂作文课,是我记忆最深的一堂课程。时至今日,我在大城市里,看到各大名校和教育机构推出的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也常常默默的想到那一节课。在二十年前,在遥远落后的山村,这样创新与用心的一节课,依然不逊色如今都市里关于实践、观察与美学的课程理念。也让我体悟到了,最好的教育,不过是“用心”。
五、
我一直坚持写作与记录,源于小时候养成的记日记的习惯,而帮我养成这个习惯的,却是陈老师。不得不承认,人在幼小的时候养成的一些习惯真的是可以伴你终生的。同时,在世界观没有形成、自律意识没有那么强之前,一位严格要求自己的师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在一遍一遍的严格要求你当中,帮你养成了终生的好习惯。
五年级的时候,陈老师接管了我们两个班的语文。从那时候起他就要求我们必须天天写日记(想想现在很多公号的日更,不也是自律极致么),题材不限、字数不限、但是必须每天要写,每天都要检查的!-每天早上的晨读的时间,同学们都要把日记本掏出来,翻到昨晚的作业,摆在课桌上。他在教室一个一个转着看,站在你跟前拿着红笔圈改。我们大声晨读,朗朗书声飘出窗外,他挪着步子,一个座位一个座位挨着看下去,一圈下来,他都会抽出来两三个写的好的,在早读快要结束的时候让上台分享。而这其中,被抽到最多的就是我。
日日坚持,对毅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当然也断过档个,有搜肠刮肚实在憋不出来一篇日记。有一天晚上,我咬破笔杆搜来想去也没想到可写的素材,而且思维干涸毫无状态,便胡乱睡觉了,期待第二天在上早读前能有个十几分钟,能有个激灵的灵感可以胡乱凑一片交差。第二天到学校,跟每天程序一样,照例是先上早操。时间紧迫到我没有一丁点去准备我昨天晚上没有写出来的日记,又压着即将要被检查的压力,更加思绪全无,手脚慌乱。我在胡思乱想中,跟着大队人马,踢踢踏踏的跑向操场,随着叫操老师尖锐的哨子声和洪亮的列队声,毫无知觉的机械地跟着:齐步走、跑步走、立正稍息.....时值秋末冬初,天气微寒,天色将明未明,秋色已深,有薄薄的霜打过。各种迹象预示着那天将是个晴好的天气。在无精打采,满腹心事做早操的间隙,我抬头看到了一个绚烂的深秋的绝美的早晨:一轮橘色的大太阳从东边山尖拱出了头,瞬间散开了柔软的金光,天空辉煌了起来,大片云彩如织锦铺开,几分钟时间,太阳便升高了,万丈光芒撒下来,照在我们的脸上,身上,操场上列队做早操的我们都变成了一个个金人儿。那种炫美深深的折服了我,幼小的心里,一遍一遍惊叹。早操结束后,我极速奔回教室,来不及晨读,抓起笔记本,开始记录和描写刚才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朝霞。同学们郎朗的读书声起来了,老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踱步进来了,他开始一如每天之前一样检查同学们的日记了。我依然沉醉的写着。他一个个检查,晨读快结束了的时候,他还是叫了我。我情急之下手中的那篇文章并未写完,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去,读到未写完的那一块,卡壳了,尴尬的开始挠头,着急的抬眼向窗外望,不知如何是好。老师站在讲台上几秒钟,温和而略带鼓励的看着我,说下来吧,再没说什么。
我默默的回到座位,同桌窃笑:我看你抬头看窗外,就知道你没写完。我中午去老师那里取批改完的全班同学的作业的时候,老师问我日记没写完的原因,我如实相告,他很赞许的看着我:每天写日记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让你们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体悟生活的能力,你在没有思路的时候封笔不写,而早操的时候临时观察到的景象,能够立有感而发即动笔写下来,非常难得。没写完并不要紧,你的悟性和自觉很高啊。
从那以后,我在没有缺过日记。小小年纪,聪明悟性高,每天上学、放学所发生的的事情,所思所想,都会有意识的保留,细细咂摸,捡有意义的写进日记,写事、写人、写景,从那时便养成了习惯。因为每日一记,素材多了,也练了笔,写作文便从来难不倒我。
六、
陈老师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帮我们摘抄。
那时候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学习资料非常有限,课外读物几乎没有,所有的资源只有课本和练习册,课本一遍遍翻,练习册一遍遍做,满足不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老师那里有一些教辅书,便将所有的习题一遍遍抄在黑板上,我们再仔细的抄在练习本上,因为抄题的缘故,有几位同学练就了一手非常漂亮的板书,而这方面我是弱项。班上有那么一两个家境较好的同学,会买了装帧精美的作文书,我总是借来,因为借了要还的,下次再借不好意思,因此总是贪婪的将好词好句和精华部分摘抄下来,有时候舍不得弃掉,觉得这一段也好,那一段也好,恨不得将整片都抄下来。
陈老师有教辅书,可能还有别的读物,我们视为珍宝。陈老师对我们也是要求及严格,为了提高我们的语文,作文,曾经记得有一段时间,他每天要求全班同学早到半小时,他给我们摘抄成语典故,诗词美文。不爱学习的同学叫苦不迭,我却暗自高兴,每天必早起,闯着黑夜到学校,走进校门,看到三层教学楼里,只有一层最东边那间教室亮着灯,那是我们班呵,教室里零星坐着几位爱学习的同学,陈老师手捧一本书,右手拿着粉笔,非常投入的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我走进教室,已经密密麻麻写了大半个黑板了,坐到座位上,拿起笔开始抄,浩瀚的成语,脍炙人口的诗句名句,分类描写的词语,各种名言警句.....这些宝贝一样的东西,如闪着亮晶晶光芒的贝壳,被我们一一收进笔记本里。
从那时候养成的摘抄的习惯,一直伴随着我至今,成为我最热爱的一种习惯,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至今每每读书或者读文章,身侧必放纸和笔,一片文章读完,或者一本书读完,回过头来,纸笔翻飞,将书中精华和精词妙句一一抄录下来,笔过留字,深深地印在了新田里。如收割机收过一茬庄家般喜悦丰盈。
那些摘抄来的词汇、成语、锦绣玲珑,涓涓滴滴。是香润的墨香,浸入心田氤氲开来,自带神奇魔力,润泽干涸已久却满含期待的心田。
抄着诗词,感觉人生就该这般锦绣辉煌!
小学毕业前夕,我已经用心写了厚厚两大本子日记。小学毕业,我轻轻松松通过了小升初考试,毫不费力的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初中。金秋开学,我升入小学前面的初中就读,自小懂得感恩师恩的我,在没有自习课的下午,常常约着要好的同伴们一起去看望陈老师。每回他都亲切地招呼我们,给我们讲很多大道理,我听着他的教诲,好像明白了很多,也突然间长大了。某一些坚定强大的东西在我心底慢慢升腾,一些模糊而强大的信念,夹裹着未来某一些并不清晰却美好的可能像我走来。
这就是启迪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呵!
谈话末了,陈老师说:“把你之前写的日记给我带过来吧,我新代的这一届学生不会写日记,你写的我给他们好好学学”,心底的感动与自豪腾腾升起,那一个下午,我都沉浸在哪一种感觉中,脑海中浮现出未来无数美好的可能。放学之后,跑在每天经过的路上,道路两边是金黄金黄的稻田,天格外蓝,风也格外轻柔,我跑回家整理了自己的日记本,第二天交给老师。从此我那两本厚厚的珍贵的日记本便留在陈老师那里了。
七、
上了初中之后,课业多了起来。数学、英语、语文、理化生、史地政...数学、英语和语文是被当做主课来抓的。而我因为没有跟多的读物可读,寒暑假期,将每一学期的史地政等课本也读透了,连文中的小字备注都不曾放过。每次考试轻轻松松名类前茅。上了初中之后,语文老师换了几波,却再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写日记的。我渐渐觉得这么好的习惯丢掉实在可惜,自己有意无意的要求自己坚持了下来。在老师没有要求,全班都不写日记的情况下,我依然坚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在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的日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日记了,变成了有兴而发的随笔,没有时间限制,我有意的培养自己记日记的习惯,并非青春期的小心思,而是确定主题的有感而发。
初三的第一学期开学,报了名,发了新书。崭新的课本,印着精美的封面,翻开,彩色绚丽的插画,黑色的文字,还泛着钢印好时候的油光,一摞摞堆在书桌前,我坐在这一对书本的后面,感觉无比的欣慰和踏实。抓起一本语文书一头就扎了进去。放养了一个暑假的同学们,虽然再次被框进了教室,此刻在教室里依然疯狂嬉闹。我在这一堆嬉闹里安静的看着书,五官七窍完全沉浸在文字和故事里了。这是正式开学后的第一节班会课。班主任不知何时踱步进来了,先有人看到了老师,收敛了一点,吵闹声音小一点了,再小一点了,再吵闹的人感觉不对劲,扭头一看,老师已经默默的站在这教室门口,做鼠窜状慌忙逃回座位。教室里终于安静下来了。老师走上讲台,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看看XXX多认真,新书发下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书,你们以为每次考第一都是白考的吗?
八、
时光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我按部就班,按照人生设定好的,也别无选择的路走起来,顺利升高中,考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人生越走越高,眼界越来越宽,当然作为农村底层的孩子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要比之前更苦更累的。
但是这么多年,我依然感谢最初知识带给我的力量!
只是日记已经尘封多久没有写过了。其实尘封起来的不仅仅是日记,日记只是一种载体和形式,真正被尘封和消磨的,是日渐对生活的麻木,失去了发现和记录的热情,失去了观察和思考改变的能力,失去了那个有着灵动内心的自己,随着生活大潮的湍急洪流,懒得思考与抗争,渐渐泯然于众人矣。
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但是在芸芸众生里,最终,我们都成为了和众人一样的人。
后来也慢慢懂得,人生没有终点,没有上限,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尽可能的,让你的这一生,过得有所值。
高考只是节点,远不是终点,未来之路很长,依然需要你路漫漫其修远,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才能抵达人生某一个高度,也拓宽人生的宽度。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部分没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