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文人以前有一个习惯,特别有意思,讲究羚羊挂角。就是说羚羊在睡觉的时候,用自己的角把自己挂在树上。意思就是说让别人不知道自己写文章或者写诗的时候思想的踪迹。以写诗的时候最甚。写东西的时候,基本不能让人知道自己受了什么启发。如果是诗里面借用的典故,那最好就是让外行不知道自己用了什么典故。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看出了其中的典故,那么两人就相视一笑,颇有搞*基的味道,额……知己的味道。
比如说《锦瑟》里面“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出自《华阳国志·蜀志》,古人没有百度,想要知道这个典故,非得读过这本书不可。当然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这本书。所以我们只能从语句的里面欣赏欣赏美感就罢了。
到了现代,我们可能是吸收了国外写论文的影响。写出来的东西都要有出处,自己得出来的结论,前面要有一大堆的引注,等于说告诉别人这些工作都是别人做的,后面这一小块儿是我自己做的,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想要引用就大大方方的引用。用不着羚羊挂角了。
到了最近更有着一股解读书热,就是说原属有什么思想,我读了它以后我有什么思想。我把几本书综合起来之后,我又有什么思想。这基本上就等于是大张旗鼓的把作者的思维轨迹给读者完全的呈现出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读书人的门槛儿。也形成了现代独有的文化快餐现象。不管你想知道哪一类的知识,总会有人帮你解读。解读出来的知识肯定比你自己初读一遍还要深刻。
这当然大大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也给人们提供了知识迭代的途径。虽然不如自己研读得来的深刻。但是通过同主题阅读,也就是说同一个课题,我听不同的人讲他20本书,也可以得到一个较为深刻的思考。
这其实是对于喜欢知识的人来说最好的时代。
我喜欢这个时代,你呢?你也喜欢,就点个赞吧,或者说你也拿出一个羚羊挂角的例子。(*゚∀゚)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