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天气,着实热得出奇,烈日下几分钟的功夫,已然浸湿衣襟。培训的这几天,空调似乎成了最低配置,就连夜间休息都得清凉安眠。
尽管我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但真实的住宿环境,还是刷新了我对以往培训的固有印象,一张凉席、一个枕头、外加床上三件套仅此而已。
自“教育行走”征集令发布后,短短数个小时远超既定名额,没有哪一次培训让我见识到有如超市促销时疯抢的盛况。
所有人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汇聚苏州,宁愿忍受一年中最炙热的天气;宁愿选择手机充电不便的学生宿舍、睡硬板床,也要去赴一场专属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活动。
教育的纯粹恰恰体现在此,除了宿舍、报告厅、食堂三点一线的行走,教师该有的安逸几乎一无所有。我们不是来享受职位带来的尊荣,而是以学员的身份去体验教育从业者原本的艰辛。
我们用各自的爱好办了一场隆重的晚会,很多节目参与人员事先没有碰头的机会,台上尽情表演、台下欢声雀跃。就让我们以另外一种姿态出场,不再树立权威、不再假装深沉,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观众笑得舒展、笑得放肆。
课堂是我们的归宿,可心灵依然渴望旅行,我们在一次次培训中获得成长。地震中崛起的希望告知生命的坦荡;《大鱼》作者分享创作的心酸;刀哥也曾不止一次说起这次行走差点夭折。
真实的生活往往更容易打动人,一点一滴触及内心的阴柔。我们都喜欢用文字伪装,却不曾雕琢时光,让震撼的感触在脑海中一次次荡漾开去,每一篇文章都盛开着记忆的鲜花。
在我们眼中了不起的人物,也在用自身的感召力,去为教育行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举。有的很早之前就已预约,有的自备茶水没有停歇,有的急急而来又匆匆而去。
张老师与刀哥坦言,他们只是发起者,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与实施者。自主组织环节主持、嘉宾点评、论坛分享、歌舞晚会,一次培训是否贴近生活,就看人心是否有归属。
只有感同身受的经历,才能在最后的精彩花絮中找到落泪的依据。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应当有一份理想主义的坚守。扎根现实、超脱世俗,走过脚下的荆棘,心中依然初心不变,指引孩子们追寻诗和远方。
终于明白刀哥所说的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哪有什么免费午餐,是有人在为你默默买单。我们之所以能品味到这次行走的精神大餐,得益于背后的每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总有一些人,明明自带光芒,却要低调隐藏;明明可以在人前绚烂地绽放,却要在人后寂静地繁忙。她们是美丽的花儿,却要以如火、似灯的选择,把我们点燃、将我们照亮。
我们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以自身为光,照一隅是一隅;以行动为径,走一程是一程。山塘街小聚,阊门码头涛声依旧,就让我们于姑苏城外共赴一场浪漫之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奔跑在未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