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又称小蚁链,是由中国团队打造的第一条公链,有“中国的以太坊”之称。NEO代币从2017年4月前1元钱的横盘,到最高1180元,创下了1000多倍的涨幅记录,最新代币价格为422元人民币左右,总市值270亿人民币上下,在coinmarketcap中排名第九。NEO采用了独特的代理拜占庭容错共识算法,保证了网络性能,在搭建开发者生态方面也做得很不错,因此成为了公链的有利竞争者。
创始人是什么背景?
达鸿飞,人称“达叔”,11年进入币圈,2013年开始全职从事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徐义吉等七人联合发起了中国第一个专注于数字资产和区块链领域的创新社区-比特创业营。2014年6月,NEO(小蚁)项目正式立项。在面对初创期资金紧张的情况下,NEO仍然坚持研发,并于2015年6月在github进行实时开源。
此外达鸿飞还在2016年底成立了聚焦为企业服务的公司Onchain,主要客户包括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两大类。
这个项目想要做什么?
按照白皮书的说法,NEO想要做的是:
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身份进行资产数字化,利用智能合约对数字资产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智能经济”的一种分布式网络。
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数字化有取中心、去中介、免信任、可追溯、高度透明等特点;而采用智能合约,则可以对数字资产进行可编程的管理。
相比ETH,NEO有几个优势:
1、采用了代理拜占庭容错共识算法,有效提升网络TPS。每15-20秒生成一个区块,交易吞吐量可达到1000tps,在公有链中性能优秀。
2、无缝对接现有的开发者生态。开发者不需要学习新的语言,就能用C#、Java等主流编程语言再熟悉的IDE环境中进行智能合约的开发、调试、编译,节省了应用开发的时间。
代币发放计划怎样?
NEO中内置两种原生代币,NEO和NeoGas(以下简称Gas)。
NEO是管理代币,总量1亿份,用于实现对NEO网络的管理权。管理权包括投票进行记账人选举,NEO网络参数更改等。NEO的最小单位为1,不可再分割。
Gas是燃料货币,最大总量上限为1亿,用于实现对NEO网络使用时的资源控制。NEO网络对代币转账和智能合约的运行和存储进行收费,从而实现对记账人的经济激励和防止资源滥用。GAS的最小单位为0.00000001。
NEO的分发:
NEO的1亿管理代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5000万份NEO用于按轮次和比例分发给NEO开发经费众筹的支持者,该部分已分发完毕。
第二部分5000万份由NEO理事会管理,用于支持NEO网络的长期开发、运维和生态发展。该部分的NEO处于锁定期,在2017年10月16日NEO网络运行达1年时解锁使用。这部分NE0不会进入交易所交易,仅用于长期支持NEO项目,按如下比例分配使用:
1000万份(总量10%)用于激励NEO开发者和NEO理事会成员
1000万份(总量10%)用于激励NEO周边生态开发者
1500万份(总量15%)用于交叉投资其他区块链项目,所获得代币归属于NEO理事会,并仅用于NEO项目
1500万份(总量15%)机动使用
Gas的分发:
GAS伴随着每个新区块的生成而产生。GAS初期总量为零,伴随着新区块的生成逐渐增多,直至约22年后达到总量上限1亿。NEO每个区块的间隔时间约为15-20秒,200万个区块约合1年时间。
第一年(实际为0-200万个区块),每个区块新生成8个GAS;第二年(实际为第200-400万个区块),每个区块新生成7个GAS;依次类推,每年递减1个GAS,直至第8年递减至每个区块新生成1个GAS;自此保持每个区块新生成1个GAS直至约22年后的第4400万个区块,GAS总量达到1亿,则停止伴随新区块生成GAS。
按照这样的发行取现,第1年有16%的GAS被创造,前4年会有52%的GAS被创造,前12年80%的GAS被创造。这些GAS都会按照NEO的持有比例,记录在对应的地址上.NEO持有人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发起一笔认领交易,将这些GAS认领到NEO的地址上。
目前进展如何?
有潜力的区块链项目通常都会经历一到两年的“蛰伏期”,开发人员专注项目开发,之后才会迎来真正的爆发。小蚁在2014年立项,2015年6月在Github实时开源,2016年发布了独创的dBFT共识机制,上线了小蚁社区和小蚁官网,成功研发区块链浏览器,并在Bittrex和云币等数字货币交易所上线交易。
17年6月,小蚁区块链在北京召开品牌战略发布会,宣布正式更名为“NEO”,从原先的数字资产平台全面升级为智能经济平台。升级之后,NEO引入新的智能合约体系、新的跨链协议、新的抗量子密码学、新的安全通讯协议等技术,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和开发者基于NEO平台开发和延展各类应用。
也这是这个时候,NEO代币的价格开始起飞了。
以下是NEO项目进展的时间线:
综合来看,NEO对以太坊的通用智能合约平台进行了改进,从提升TPS和开发友好的角度是面向了目前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两大痛点。未来价值的大小,还需要看到有没有真正有效的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