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事实证明,仅靠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掌握一些茶知识和茶艺技能,或者通过应付考试取得一张茶艺师证,无论对在行业内立足,还是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都毫无价值,这种东西对我们一生愉快地投入工作、有趣味地丰富生活,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极其有限,相反的,甚至可能诱发和助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养成不愿求实求真的坏习惯。
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我们品茶兴趣的提高,泡茶喝茶实践的增多,知识自然会逐渐累积,不断演进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自然过程。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量的、无穷尽的茶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而其中绝大多数知识,除了应付考试和夸夸其谈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中国茶界有一个名言:“茶叶学到老,茶名学不了”,如果我们的学茶过程成为茶知识的灌输场的话,我们必将会带着满脑袋杂乱无章琐碎无益的茶知识茫然无助地远离有茶的生活,知识的重压会使我们对茶最初的兴趣荡然无存,就此终结与茶的因缘,这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吗?《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说:“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限度的知识,把人弄得疲困不堪不是必然的吗?技艺技能的训练不过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而已,茶艺真正注重的应该是自然、大方、简明和令人愉悦。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茶人为避免与日本茶道在名词上的直接冲突,试图以“茶艺”来指代已被日本茶人专美于前的“茶道”,不幸的是,这个原本高雅的词汇被逐渐低俗化。如今,在一部分人看来,冠以“技艺”名头的做作表演已是恶俗透顶,而另一部分人却对此仍钟爱有加,以为乃是题中应有之意。一些大学里也开有《茶艺》或《茶文化》的选修课,学生们究竟需要学习些什么呢?
家庭、社会与学校中对教育目的的习惯性成见,使得许多通过了升学考试进入大学学习的孩子习以为常地认为,上大学当然就是学一门专业,拿一张文凭,将来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好工作。我们对此进行过多少反思呢?早在上世纪40年代,英国文学家毛姆就对“上大学学知识谋职业”的庸俗论调进行过深刻的批判,他的小说《刀锋》是一部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对世界和人生进行哲学思考的名著,其中的男主角拉里,不满18岁就偷偷跑到谁都不认识他的加拿大,虚报年龄加入空军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作为英雄回到美国,却拒绝顺从进大学深造的所谓“安排”,也拒绝了亲朋好友在当时前程似锦的美国金融界为他找好的看似一帆风顺的职位,一个人节衣缩食游历欧洲、东方,打短工,下煤矿,当水手,访明师,读书,思索,开启了自我教育之路,最终在印度的古老传统中找寻到了他心中渴求的真理,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并自食其力的人。
传授知识和技能只是教育的次要目的,教育的真正意义乃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中国古代有一篇深入探讨“古之大学教人之法”的经典著作——《大学》,开篇首句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学习者的重要任务是要磨砺自己高尚的德行,然后用这种德行影响人,最终大家一起走向人格至善的境界。西方影响很大的管理学著作《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认为,现代世界通行的大学教育是源自于欧洲工业革命而发展出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是物质化的,是为培养现代社会精细化分工所需要的“专门工具”或者称为“专业人才”而发明设计的,与人格、人性的成长发展并无关联。中国文化传统原本一贯主张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但现在受西方流行教育思想的影响,似乎也不这么强调了。事实上,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西方学校教育与人格培养早已渐行渐远,他们的社会、人格教化功能是由宗教承担的,而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看,完整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培养“人”,在此基础上,才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近代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一生都在大声呼吁,教育要培养人对生活的整体把握,而不能片面地积累知识,获得一些专业技能。学生不仅仅需要增加知识、技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懂得如何谋生,还需要用心体会生活的美、丑、爱、恨。职业、技能不是生活的全部,避免内心的冲突,过好人的一生,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学生需要透过学习对生活本身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需要整体的教育来帮助实施。单纯拥有知识和技能,到了处处埋藏着矛盾和冲突的现实中,无法面对内心的痛苦与无助。一个完整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掌握他所需要、所感兴趣的技能,而一个只拥有技艺技能却缺乏人生智慧的人,他的技艺技能越是精湛,最终可能尝到的人生苦果越是苦不堪言。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远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这位只活了53岁的人,有22年时间是在他的家乡乌克兰的一所普通乡村中学里当校长,却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教育理论家。我们的学生,除了通过受教育谋得一份“好的”职业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世界、对人生要有完整的认识,要有能力解放自己的心灵,有能力实现生命的自由绽放,用一生来演绎生命的意义。或许仍旧会有不少人会认为,“茶艺”不过就是关于茶的技艺的培训罢了,不要人为地去拔高它的意义,然而,正如庄子所说,“道无所不在”,先贤早已对茶中道的存在,或者说是“茶”与“道”的融合同一做过深入的探索,通过学茶、习茶、事茶,学习者是有可能一窥“由茶入道”的门径,达到人生境界的新高度的。
如果我们能够尝试通过学习茶艺、茶文化,使自己有机会了解、接受和喜爱在我们国家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茶,再现以茶为代表的宁静而优雅的古老生活方式,从中理解“静心、专注、内省”,以及“天人合一”等中国文化独特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平静、祥和、丰富、有趣地度过一生,那才是学茶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