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秦国围困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赴楚求援,需从门客中选二十人同行,仅得十九人。门客毛遂挺身自荐,愿补其缺。平原君质疑他三年无闻,毛遂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作答,终获同行。至楚,谈判久无结果,毛遂按剑上殿,陈说合纵抗秦之利,楚王被其胆识折服,遂与赵歃血为盟,出兵救赵。自此,“毛遂自荐”成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代称。
毛遂自告奋勇争取机会跟随平原君出使,到达楚国后展现出超于他人的聪明才智,迫使楚王出兵救援赵国。成语告诉人们,有才能还需要有机会施展,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会浪费自己的本领的。即使别人不给提供机会,也要主动出击,创造机会。一旦机遇成熟,无需等待他人的推荐。羞羞答答,畏缩不前,只会在碌碌无为中泯灭自己才华和本领。
毛遂自荐成语里的主人公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为当时的名士。然而,在“毛遂自荐”这一典故发生之前,他在平原君门下并不出名,也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平原君原本计划从门下食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但只选出了十九人。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要求加入,尽管平原君起初对他并不看好,认为他“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即真正有才能的人应该早已显露头角,而毛遂在自己门下三年都默默无闻。但毛遂以“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的比喻回应,成功说服了平原君,得以一同前往楚国。
在楚国,毛遂果然不负所望,他按剑上殿,慷慨陈词,向楚王详细分析了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了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救援。毛遂的英勇表现和卓越口才,不仅为赵国争取到了重要的外援,也使他个人名声大噪,成为了历史上自我推荐、展现才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