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浦积中”可谓大功一件,其编撰的《古今岁时杂咏》将魏晋汉唐至宋的“以诗雄者”一网打尽,悉数尽收。清代由曹寅所编撰的《全唐诗》将《古今岁时杂咏》作为主要参考目部四种的其中一种。中国人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节,每到重要节日,有几句应景的诗文,无论怎样的情景,都会添些氛围。但是太大众化的就好像就差了一些意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倒不如“姮娥有似随人意,柳际花前月半昏”来的出人意料。当然这也符合我的心性,总愿意有点“与众不同”。《古今岁时杂咏》大对我的脾胃,关于时节的诗词全部在此,甚至还有一些我们根本不知道的,于是乎我就可以在酒席上“显摆”一下,狭才华而多喝酒!快哉。
人民文学出版社朱自清先生著的《古诗十九首释》成了我常常品读的一本手边书,虽然佩弦公只作了“行行重行行”等九首,却也真的开卷有益。一句“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便是画龙点睛了。读到”西北有高楼“一首,想起了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赵启光“先生戏谑的问我“为何孔雀东南飞”,我答“因为西北有高楼”,虽是老生常谈,仿的是前人故事,却仍历历在目!启光先生已经仙逝多年,思想起来,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鲜活……
《再唱一段思想起---台湾民歌四十年专刊》是我期待了已久的一本专门记录台湾1976年至2015年四十年来的民歌历程的文字刊本。2005年我第一次在优酷上看到“台湾民歌三十”的盛大场面,才知道那些我小时候经常听的“王洁实 谢莉斯”唱的“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大哥哥大姐姐咱们来捉泥鳅”原来都出自台湾最早的民歌手!虽说有的歌手已经谢世,或者已然白发苍苍,可的确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成长。
《安持人物琐忆》是篆刻巨匠“陈巨来”先生的手录,巨来先生金石功夫以化臻境。没想到文字却这般有趣。民国大美人林徽因和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的关系家喻户晓,流传的几个版本也都耳熟能详,巨来公又爆料一段“林大美人在英国实在觉得寂寞,便给国内四个追逐她的青年男子(其中便有徐志摩)发了四封一模一样的电报,以诉寂寥。徐志摩接到电报,火速回信,当从电报局人员的口中得知,算上自己有四个人接到了电报,也回了电报后,火冒三丈,转身娶了陆小曼……”不知真假,民国时期的巨才无数,但每个人的情史据说也很斑斓,哈哈哈!
书多未曾经我读,每天忙碌的要命,身边的朋友也都说“不忙不行啊,都要为上半年填坑啊!”是啊,有颗读书的心,却没了读书的眼睛,你看,还有那么多的书没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