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所说的“韭菜”究竟是谁
所谓的“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想要成为“非韭菜”,只要赚到钱就行了。
所谓“韭菜”的常见特征:
他们严重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
“韭菜”的宿命从那一刻开始
他们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
对所有新手来说,你一买,它就开始跌;你一卖,它就开始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吊诡的情况呢?因为,每一次行情结束的根本原因是“入场资金枯竭”。换言之,当连街边卖茶叶蛋的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那么股市的“入场资金”已经到了枯竭边缘……
对新手来说,有两句话很重要:
连你都开始进场的时候,牛市就要结束了;
你就应该干看着,啥都不买……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骂娘的时候,再开始买买买!
亡羊补牢的“韭菜”才有前途
还有个比“一进场就买买买”更可怕的错误!是一进场就把自己的钱花光了!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就是“一进场就连借来的钱都花光了”!
很多“韭菜”只有一只羊,所以,从来都没有过“羊牢”,所以,他们的羊死了就死了,“补牢”这事儿对他们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机会。
李笑来的翻身机会:虽然被套住了,但依然有钱可以慢慢花,于是,在其后漫长的熊市里,依然有机会降低成本建仓。
所以,“亡羊补牢”是有前提的:
你有的不仅仅是亡掉的那一只羊;除了它之外你最好还有很多只羊;因为你有很多只羊,所以你过去就建过“羊牢”;所以,你虽然“亡羊”了,但还有机会去“补牢”;所以,一旦“牢”补好了,你可以管更多只羊;所以,最初的时候亡掉一两只羊,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所以,“亡羊补牢”的“韭菜”最应该做的是
还有钱的话,就慢慢补仓;
钱不够的话,就在场外拼命赚钱。
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学习能力——交易之前,认真研究,深入学习;交易过后,无论输赢,都要总结归纳,修正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以便完善下一次的决策。
如果你发现自己必须向别人咨询,或者必须“打探小道消息”才能决定交易的方向,那么说明你竟然真的就是一根所谓的“韭菜”,因为你全然不懂自己正在做的交易……如果这个时候,你竟然不自己去学习,自己去研究,不想着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那么,你甚至就是一根“没有修养的韭菜”。
亡羊补牢,这个词中的“牢”,其实最终就是你的“见解库”“知识库”“决策机器”。
“在牛市尾巴进场”,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没啥可抱怨的,又因为是既定事实,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去逆转。然而,因为无知进场,又因为无知退场,这是最凄惨的结局。虽然是因为无知进场,但正是因为已经经历了无知的下场,所以玩命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明智,这才是强者的选择。
做一个强者。这是所有优秀交易者的信仰。也应该是一个“新手”,或者“新韭菜”必须树立的观念,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依然是一根韭菜”。
摆脱“韭菜”宿命的一个观念
“韭菜”们最大的共识是
所谓的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他们错在哪里了?
他们全然忽视了交易市场里最大的一个作用力:经济周期。或者通俗点讲,就是牛熊交替。
公开的交易市场上,每个人都是自愿的……可为什么自愿买的时候欢天喜地,后面就开始呼天抢地了呢?
我们买入的时机错了。
“时机错了”是最本质、最合理、最有指导意义的正确解释,甚至应该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另外,绝对不要参与任何零和游戏——这比赌博还浪费时间!(要知道,在现实里,公平的赌博其实是不存在的,为了保证公平,或者说,以公平为手段,所有赌场都设计了庄家赢率。)
“韭菜”缺乏礼貌的根本原因
因为“韭菜”们相信自己正在玩的是一个“零和游戏”。参与真正的零和游戏的人,拼的是“我比对方强”,赢了爱怎样就怎样,但“输了得认”。可是,那些把非零和游戏当作零和游戏玩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他们的下场几乎只能是这样的:
原本还有一半的概率可能会赢;但由于理解错误所以输的概率被大幅度提高;对于输赢的解释全都是错的;解释错了,就会在下一步判断错;于是下一步的输赢概率再一次全被自己扭曲;所谓的韭菜宿命就这样被铸造了出来;所以,韭菜最终都变成了充满了怨念的人——自己给自己找来的怨念……
真相是什么呢?
无论在什么时候,买卖都是由双方配合完成的。一旦交易完成,双方都应该感激对方才对,为什么要互骂呢?
一切的礼貌与修养,本质上来看都是深入思考的产物,跟说不说脏话没关系。
谁说“韭菜”不在乎寻找价值
这世上没有人不学习。人人都在学习!即便是笨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只不过,学习和学习并不一定相同。由于他们学习的方向、方法、方式都天然带着缺陷,所以,学到的都是没用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正在讨论“价值投资”,是因为他们已然“被套住”了——这才是实质。
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讨论“价值投资”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已然明白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牛市尾巴上才被吸引进交易市场,一冲进来就拼命买买买,随之而来的大熊,每一步都能踩死一批人……
“研究透价值所在之后决定是否买卖”,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之后发现不对再去研究价值”当然有着天壤之别,随后的结论和结局都迥异至极。
聪明和愚蠢,竟然不是被天生因素所决定,决定它们的竟然只不过是“顺序”,或是说“策略”。
如果,你的所谓“宿命”起因在于你交易的时机错了,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肯定不是去“寻找价值”。你在错误的时机做了交易决策,那么其后最正确的对策是什么呢?
等待下一个正确的时机!
在正确的时机面前,哪怕连“价值”这个宝贝都显得弱不禁风、无能为力。“价值投资”的缺陷:虽然它是对的,但它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世界。
“韭菜”不缺耐心缺的是实力
缺乏耐心,其实是表象,本质是缺乏实力。
如果进场时“那必然被套的部分”,事实上仅占韭菜所有资产的一小部分,他会“失去耐心”吗?他会因此失去冷静吗?他会因此焦灼不堪吗?他会因此羞愤难当吗?都不会。
于是,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只有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实力。
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
控制仓位——永远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这就好像潜海需要一个氧气罐一样,没得商量。至于比例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没有定理,完全靠你自己琢磨。
喜欢冒险的最终都是“韭菜”
韭菜们以为优秀者、成功者,最终都是靠冒险成功的,他们的理解线性且单一:
市场有风险;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冒险;反过来,不冒险就不可能成功……
大错特错!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牛津赛德商学院MBA课上的箴言:Use other people's money!(用别人的钱!)
李笑来说:Watch other people taking risks!(盯着别人冒险!)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有一点钱”早已不再是难事了;又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机会也比过去更多、更大;所以,“用自己的钱”也能做很多事情,“用别人的钱”反倒相对危险了。
然而,无论经济怎么发展,风险还是风险,为了获取经验,必然需要有人冒险。不过,冒险的一定不能是你,你干什么呢?你观察,你总结,你学习。越大的风险,越需要你这样的人——冒大险的人最终实际上要感谢你,为什么呢?他们折了就折了,可是因为有了你这样的人,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不仅自己受益了,还传播了出去,他们的失败就有了新的意义。
更可怕的是不计成本地冒险
韭菜们喜欢冒险,但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计算风险——是呀,风险是可以通过算术算出来的!
计算风险成本要考虑很多因素,你的实力最重要,然后才是回报风险比——你看,在哪里都一样,实力最重要。
止损线究竟如何制定才合理
韭菜给自己定下了自己完全没办法执行的“铁律”:
不要太贪心!
真正有用的建议,从来都是可执行的。“不要太贪心”这个所谓“建议”的毛病在于,它几乎不可执行,想想可以,却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到不算数,长期做到又完全不可能。
止损线到底应该定在哪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甚至,连交易者的性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设定止损线这件事儿,绝对不能一厢情愿,起码,有个因素很靠谱: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
想要摆脱韭菜宿命,那就练脑子吧。脑子不是个好东西,练过的脑子才是好东西——不仅要练过,还要正确地练,好好地练,不停地练。
频次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日常波动幅度”,全然决定于你究竟在观察多久的时段,或者,你用什么样的刻度去观察。你看看K线,按分钟、按小时、按天、按月……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起码还有另外一个要素要考虑,你自己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频率去交易呢?你每天都交易?还是你每时每刻都在交易?抑或是你应该选择一个季度交易一次?这不是个很容易的决定,也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决定。
有这么个“屋子里的大象”——即,那种显而易见却被人们全然无视的现象:
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戏”。
交易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
——“华尔街教父” 本杰明·格雷厄姆
所以,韭菜想要翻身,说一千道一万,只有一条路可走:
降低交易频次……降低降低再降低。
新手并不在意:
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事实上,交易市场里永远没有零和游戏!
“韭菜”的幻觉在于,他们用行动表明他们的坚信和坚持,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与体力,完全可以打败手续费……殊不知,“抽水”是人类史上唯一可以永续的商业模式,真的不是哪个个人能够打败的,看看世界各地的券商就明白了。
降低交易频次的巨大好处在于另外一个方面。
当你尝试着主动降低交易频次的时候——注意,是“主动”,而相对来看,“不由自主地高频次交易”本身是交易者已经被市场左右的被动行为——你会发现,这其实相当于你主动提高了回报风险比,因为你在没有改变分母(风险)的情况下,主动提高了对分子(回报)的预期。
在交易市场里: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所以,降低交易频次的本质,是拒绝抛硬币,坚持逻辑推断。
到底最后是谁在割谁的韭菜呢
仔细观察,你会看到真相:
所谓的“韭菜”其实常常并不是被别人割,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是被自己割的!
他们犯的错误拆解开来有三个:
- 先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做出了错误的购买决定;
- 而后依然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出售决定;
- 最后还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但是全然不自知,认为是别人欺骗了他们,自己“被割了韭菜”……
更狠的“韭菜”他们知道自己“被割”了,所以决定要坚持到“自己能割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若是谁竟然戳穿了真相,妨碍了“自己将要割韭菜的机会”,他就跟谁拼命。“南京钱宝网”事件。
我要是在那里卖这里买就好了
所有的韭菜都有幻觉。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他们都在盯着K线图。时不时地,他们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念头:
唉!我要是在那里卖出(眼瞅着某个价格高点),然后在这里再买入(目光挪到某个价格低点)……就好了!
……就好了。
这是最典型的人们想要摆脱尴尬的时候所使用的句型。现实是,过去不能更改,韭菜却仍然忍不住去幻想一下,要是过去这样那样更改就好了。这明显是小孩子才有的不切实际的念头,然而,冲进交易市场之后,在外面那么“成熟”的人,突然之间又开始极度幼稚起来……
等你一点一点进步,离开注定成为韭菜的那条路之后,你自然会明白:
作为交易市场中的一分子,你不大可能在最高点卖出,也很难在最低点买入……
为什么呢?理由很清楚也很简单:
在任何“最高点”“最低点”的价格上,成交量都很少!在最高点的价格上,只能卖掉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卖,就要以更低的价格成交了……反过来,在最低点的价格上,只能买到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买,就要以更高的价格成交了……
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是因为一小部分交易者的“冲动”造成的……
你注定要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所以,那一部分冲动的交易注定不属于不冲动的你!
相信我,你是一个正常人,所以,时不时出现一点幻觉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你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幻觉出现的时候,你能识别那个幻觉,明确地知道那是个幻觉,所以,你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使劲晃晃脑袋,甩掉那个幻觉,继续正常生活、正常思考……
人怎样变坏的就会怎样变傻的
请问,这世界真的有“百分之百的坏人”吗?
所有的人都是向好的。可是,一旦这个人做了一个坏的决策,那么他将面临一个选择:
- 承认错误,而后努力改正错误;
- 不承认错误,而后把那个错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把自己做过的错事合理化”,本质上来看是一个自我大脑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完成,此人依然是一个内心“向好”的人——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那些贪官污吏也确实在家里教孩子做人要人品端正。
若是不小心做错了事,一定要改正,绝对不尝试去做任何形式的“合理化”。
人变傻的机理也一样,完全一样。只不过是因为做了个愚蠢的决定,只不过是没有努力去纠正思考,只不过是不由自主地“合理化”自己之前的愚蠢……于是,人就开始变傻了,在变傻的路上越走越远。前面讨论过的所有“韭菜”思维,都是清楚的例子和说明。
所以,不想变傻,就必须做一件事情:
做一次傻事没关系,但,一旦发现自己很傻,就要马上纠正,绝对不能对自己的傻×行为进行合理化,否则,就只能在变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可怕的是,傻×绝对不孤独,因为他们天然人口比例更高,共识更强烈,所以,若是你自己不足够警惕,那么你一定会变成一个感觉幸福实则痛苦的傻×——这一点毫无疑问。
所以,到最后,所有智者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区别,他们的看法一致: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竟然不觉得过去的你很傻×,那表明你已经彻底变成了无可救药的傻×……
看看桥水的达里奥是怎么说的吧:
痛苦+反思=进步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