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驼玲
1.
生活当中我们总是扮演着开导别人和被别人开导的双重角色。被开导的一方往往对对方的建议左耳进,右耳出,嘀咕别人太武断或不够照顾自己情绪,不够理解自己。实质性效果似乎并不显著。
听者往往当时频频点头,等到了做决策时又绕回去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于是,开导的那一方充当了白话唠与长舌妇的角色。并且,白白浪费了时间。
原来这都是陷入了开导的误区。
2.
今天剽悍晨读给大家分享的书叫《高绩效教练》。作者约翰·惠特默。书中三个方面的精华内容,分别是开导的误区、开导的意义和开导的技术。
3.
听完了今天的剽悍晨读,发现原来,开导别人也有很大的学问。
开导别人的最大意义便是在于让他自己意识到问题的结梗在哪里?而不是把责任推向别处。
在我们小的时候, 因为调皮,嬉闹追逐时磕个头,碰个腿,是经常的事情。可每次当我们痛得嚎啕大哭的时候,父母总是会急急忙忙的赶过来,对着不会说话的凳子、椅子,一边拍打一边责备地说:“都怪你!撞疼我们宝宝了吧!”然后掉过头来心疼地对哭泣的小花脸:“下次如果它们再把你磕疼了,你就狠狠的打它们!”
现在看来这是多么严重的开导误区啊!每当现在我自己的孩子重演我们小时候的“童年经典”的时候,宝宝的爷爷奶奶还是保持了过去父辈的那一套开导理论。
我则严肃地对小孩说,“这是宝宝自己不小心磕到的,不能怪桌子和椅子。其实你把它们撞了,它们也很疼的”。然后对她说,“下一次宝宝要小心一点噢,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的~” 然后再安抚她一下就好多了。果然这样重复个几次,她就能做到不用小手拍打桌椅啦。
4.
开导别人的本质就是拨开迷雾,看清思路。让自己充当探照灯的角色;我们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对方的处境,客观的分析总结出适合TA的最佳高效能建议 。
开导也是一个技术活,用GROW——即 Goal,Reality,Option,Will模型提问,可以激发别人进行全盘思考。
有个男孩,一念完高中以后,就不愿意去读书了。嚷嚷着要他在省城的姑姑帮他找一份得体的工作。可能他认为只要在大城市,找个工作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姑姑问他,你要我为你找什么样的工作呢?(目标)
他说喜欢有创意感的,新鲜感的,让人觉得很新奇的设计开发类工作。
姑姑问他你会什么?你有什么过人的技能吗?比如说,你绘画好吗?有熟练操作的设计类软件吗?(分析现状)
他愣了半天说,没有,但觉得英语还不错。
姑姑说,那你觉得高中英语能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呢?(分项目标)
他说,翻译呀,文秘之类的。可我的英文能力可能还没达到这样的,再说我又不喜欢这样的工作。
姑姑说,那你觉得你现在的水平就能够胜任创意类的工作吗?如果你觉得可以,我可以帮你打听这类的工作,然后你去面试;如果不成的话,你再回来,你看行么?(曲线式引导选择)
他沉思了一下说,终于说,我还是选择继续读书吧......
经过和姑姑的一番对话,他和家人商定,选择了一所民办职业院校,读起了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
由于当初下的大决心的作用,男孩出色了完成了学业,成功了找到了心怡的创意设计类工作。
5.
最后,正如晨读所说: 这套开导别人的GROW模型,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当你需要做决策时,不妨按照这个模型“开导”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