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潜意识这个词语,那么什么是潜意识呢?
弗洛伊德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的心灵及意识组成仿佛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有意识掌握,其他大部分都有潜意识主宰。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潜意识的作用非常的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
潜意识活动中最主要的是本能冲动。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意象都是组成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始终处在与潜意识的冲突之中。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虽然有家长地位,但这种地位是脆弱的,不稳固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会由于潜意识的作用而发生分裂。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组成一个动态心理结构,他们始终处在相互渗透,流动变化之中。如果三者处在协调平衡状态,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常态的性质。如果三者处在不平衡的紊乱状态,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变态的性质。变态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的症状。潜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表现起决定作用,成为许多学者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
当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想要渗透到意识之中,前意识担负着稽查人员的任务,严防严密防守,把住关口,不许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稽查人员失职时,潜意识就会悄悄潜入意识之中。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潜意识也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以潜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基础和条件的。潜意识又以意识为主导制约的。总之,潜意识和意识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意识受到客观存在外部世界的影响,潜意识同样也来源于客观事实。个体从一出生就有一些本能的反应存在,更多的意识是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人脑与客观世界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受到一定强度外来信息的刺激,并存储在大脑中成为记忆,因此外部刺激和人脑的发展是潜意识产生的基础。
当人受到第一次刺激时,只能做出非条件反射。并在脑中形成一个兴奋灶。由于大脑先前没有任何信息的存储,即使目前有一个兴奋灶,而没有第二个也不能发生暂时性的联系。如果半夜走路突遇白骨发生的惊恐现象,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曾感受过死人,鬼神恐怖影响的人。而从未受过类似经验的幼儿,大脑中就没有对白骨恐惧的记忆,就不可能发生这种有白骨引起的恐惧现象。也就是说,一定量的信息储备是产生联想、产生潜意识的重要条件。通常,一旦接收到某个信息或信号,立即会有形象联想从种种记忆中调出与其相关的内容。因此,潜意识可以看到人不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