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于1928年11月25日,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文章第一部分,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联系较多,继续讨论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并分析八月失败的原因,指出了单纯的军事冒险无法在现有形势下取得胜利,除克服客观条件不利影响外,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群众基础和抓牢官兵思想。
继而讨论边界的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
军事问题一章,首先分析红军的成分,强调政治教育对转变战士思想的作用,点明连队支部和党代表在其中的作用。继而指出当前阶段红军存在干部短缺、物质保障和医疗保障跟不上、地方的人民武装装备不足等问题。
土地问题一章,主要是讨论中产阶级的问题。中产阶级由于利益考虑,很难坚定的支持革命,在红白之间反复摇摆不定,谁的势力大就向谁倾斜靠拢,这里面有阶级利益的原因,也有革命打击过重的原因。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问题处理上,更加谨慎。
政权问题一章,反复强调民主集中制度的重要性,政府委员会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彻底,许多工作由常委决定,脱离群众,欠缺革命性。少部分的委员会成员动机不纯,经不起斗争的考验。另外,文章指出要避免党向政府直接下命令,党的主张除宣传外,在执行时要经过政府组织。
党的组织问题一章,指出党内还存在机会主义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地方主义思想,土客籍界限没有打破、党内成员投机分子多的问题仍有,党的领导机关中几乎全是农民成分,缺乏工人,需要补充。
革命性质问题一章,文章肯定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并在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上,做了进一步的讨论,指出应当避免过左过右的措施,引导小资产阶级自主的向革命靠拢。
割据地区问题一章,分析了罗霄山脉地域的情况,重点分析了中端的长处。然后,对湖南省委三次改变行动计划表达了看法,“不从则迹近违抗,从则明知失败”。最终点明,罗霄山中段政权创造和扩大的必要性,指出只有立足井冈山,与敌作长时间的斗争,徐徐图之,不断扩大红军规模,立起边界的红旗,才能更好的向外界展示共产党的力量,于全国政治上有更大意义。
文章整体论据翔实,逻辑通透,论点清晰,对于当时的形势分析判断较为准确,可以看出在各类信息的收集汇总上下了打功夫,论证更加切合实际,避免了纸上谈兵。毛泽东同志的大局观是真的厉害,而且不惟权,也不畏权,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