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堂改造的咖啡馆,宽大的落地窗,阳光很容易的就洒了进来,照在那些不熟悉的西方人的脸庞上,也印出来一些传统的色彩,读书的永远都是安静而淡然,谈话的也依然自信而神采,上网的逃不出专注的目光,发呆的总是吸引了我的眼。
和一个久别再聚的朋友,聊聊美国的好,中国的好,谈谈而立之年的容易和无奈,不太连续性的聊天中很自然的夹杂着无法屏蔽掉的邮件和微信,35-40岁这个年龄数字让我们没有勇气不去回复一些必要的邮件,同时无法拉黑哪怕只是写个,哦,恩,好,而必须要维系的朋友圈。我们的谈话也从嘘寒问暖再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停留在一个问题上,叫做下一站。
码文字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历史的终结》也想起了前两天姜文写的,《狗日的中年》,前者说,“历史这个老人”风尘仆仆地走成千上万的路,就是为了赶到这里,打开铺盖卷,定居下来,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劈叉喂马。乍看,这或许是千千万万的我们为之奋斗至今的终点,这似乎也成了奔赴在移民路上的大众们的充分的理由。但是那天推送的《狗日的中年》说我们所向往的40岁啊,想不到一奔子就挖到了中年,才发现是碎了一地的烟。我们为之奋斗大半生的工作,除了给到了我么一定的经济回报也给了我们不再堪重负的身体,我们辛苦筹谋的工作,住房哪怕就近读书最终抵不过中年到来一次父母的紧急住院。我们每次的选择和逃离都在为了离我们勾勒的终点站更近一些,结果呢?我们总是被突如其来上车的劫持者而打败,那一刻,我么只希望马上停下的就是终点站,我们可以下车,可以就在已经完成的距离上停歇,结果呢?当我们一次一次打败了敌人后,我们继续贪婪的又开始了规划那近乎完美的下一站。
下一站,在我们为自己画的蓝图上,永远没有完整的画面,我们希望一切都能更好,哪怕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家人,为此,我们学习,工作,应酬,再学习,再工作,再应酬,看似开放式的循环,殊不知已让自己陷入进怪圈。我们终因为一点点的未规划到的事情而全盘皆变,不得已的一步换棋子,改变了之后行驶的路线,于是下一站变得迷茫,下一站又变得更尤为重要,我深知在有那些无奈的选择后,你必须顺应的去做改变,或者改变直接找到了你,你变变成了现在的自己。anyway,我想告诉一样和曾经的我一直在勾勒下一站的你,下一站或许是中转站,你需要的也许只是relax自己,全身心的静静等待广播报站。
女士们,先生们,请注意,下一站,青葱岁月,而立之年方向的乘客请下车换30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