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条受益终身的读书术
1.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动态维护、不断删减的书单。
2.阅读时,要无惧“破坏”一本书的完整性
3.阅读后,无惧于表达真实的个人感受,而不是去重复体验别人的感受
4.21世纪后的阅读,必须打破书籍的边界
这四点需要经常提醒自己。
第1点,我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建立书单,我一般都是看到别人的大力推荐,然后选择购买,比较盲目。
第2点,我经常会在书上做笔记,不会为了保持书籍的干净而一字不写。
第3点,我每天在读书,读文,都有个人的感受,和别人都不一样,全都是原创的体会。
第4点,不光是读纸质书籍,还读电子书,还用kindle读书,读微信公众号,看电视,看视频,观看或者听讲座等。我本身就喜欢阅读,所以,每天其实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多,很多时候比较浪费时间,阅读经典的时间需要增加。
2 专业书籍的阅读方法
对于大部头经典书的阅读至少要有三次。
第一次阅读:要快速通读全书+知道这本书讲了哪些东西
第二次阅读:工作中需要的时候
第二次阅读可能和第一次阅读的时间间隔很久。
当你在工作里遇到具体的困难,或者有一个萦绕心头的大困惑时,带着这个问题,去重新翻开这本书,去书里找答案。
如果你找到了答案,无需背诵,这个知识已经自动存入了你的大脑。
反复几次后,这本书零零散散的部分,已经被你掌握了,并且这些书里的知识,将在今后的工作里跟着你,你将进一步在工作和项目中,逐渐体味书中的含义。
第三次阅读:工作瓶颈期
当你工作无法再进一步,觉得遭遇瓶颈、却又说不出具体原因的时候,就是你可以第三次开启阅读的时候。
这一次要从头到尾把书再看一遍,因为有之前的底子,所以即便不刻意提高速度,速度也不会太慢。当然这次就不要像第一次那样匆匆掠过了。
这一次阅读的基础是这本书之前的阅读经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难题、积累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
当你把这些和书中文字融会贯通时,你的专业知识水平会整体抬高一个层次。
这也是普通工作人士和专业人士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普通工作人士往往是傻干,可能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技能,但在认知上达不到更高的档次;
专业人士则是在经验技能的基础上,拥有更高层次的认知、更高的眼界,从而得到更好的判断力。
这篇对我来说特别、特别有启发意义。我之前一直说认真阅读教学理论书,但是一直没做到。但是,今天重新阅读了这篇文章,倒是激起了我的热情要去读教学理论书,记录感想,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
我现在读那些理论书籍,和多年前读同样的书,感受和体会肯定不一样的,现在应该更加深刻了,因为这两年一直在尝试新的教学活动,我自己的胆子也大多了,敢于做很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了。我也渴望“在经验技能的基础上,拥有更高层次的认知、更高的眼界,从而得到更好的判断力。”
3 重点介绍了《单核工作法图解 》
1)什么是单核工作法
单核工作法旨在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合理安排优先级,具体的做法是问自己:此时此刻,我的时间最好用来做什么?
然后写下五项备选任务,把你的闹钟设置到下一个整点或者半点,例如10点半,11点,11点半,然后开始工作,注意只专注于这五项工作里最重要的一项,当闹钟响铃时。可以问自己,是愿意继续,还是先休息一下?如果选择休息一下,就立刻休息。如果觉得正工作到投入,也可以选择继续再工作到下一个循环。
2)具体的实施方法是这样的:
A 首先建立你的快捷清单:是单核工作法的核心。清单不应该有长长的to do.而最多存放 5 项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还要添加更多的任务,就必须删掉原有任务。
B.设置一个单核时段,比如30分钟,只用于专心处理快捷清单上的一项任务。以 闹钟作为单核时段的结束。
C,设置闹钟,用来提醒自己单核时段的结束。作者认为应该设置在分针的下一个竖直位置
例如 9:00、9:30、10:00,但距离现在不少于 25 分钟。在闹钟响铃时,把注意力从单核时段切换到全景时段, 问自己一个问题:看看待办任务里,我应该用现在的时间做哪件事?
3)关键启示:
全书的核心价值是:如何找出最重要的任务、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专心处理一件事,把它高效处理完毕。
而它给我自己最大的启示,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
“待办任务(to do list)不得超过5项”
其实,我自从看了这篇文章以后,一直也在实践着,基本是以20-30分钟为一个单位,或者备课,或者读英语新闻,或者写作,或者整理资料,或者批改作业。效果非常好,没有压力。如果想继续就继续,不想继续换一个任务也完全可以。真的可以利用时间。尤其是比较焦虑时,专注在一件事上,很容易就静下心来。
像我现在在写这篇文章,就是先摘抄好精华内容,然后给自己30分钟时间来记录我个人的感想、体悟、实践经历。
4 推荐了三本演讲的书:
《演讲的力量》
《像TED一样演讲》
《沟通-用故事产生共鸣》
这三本书我读过第一本英文原版书,觉得非常棒,对于演讲的理解特别深刻,给人以很多很多启发。我也曾经写过读后感。
第二本听过有声解读版,印象不深刻了。
第三本,没听过,想要了解一下,再决定是否购买或者阅读。
5 “题眼”读书法
什么叫题眼呢?也叫“文眼”,就是一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当一个作者写一本书时,总是希望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或对一个老问题提出前人没有过的看法。
那么怎样提炼一本书的核心论点呢?
1 在一本书的副标题里找。
2在序言或第一章里找。
3. 有时候书籍的文眼不在外面,而在内容里。
找到了全书的题眼后,有什么用呢?
首先,结合题眼,看看你对这本书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
其次,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的题眼抄写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或者扩写一下。
你会发现,当你对一本书的题眼心中有数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就大幅度提高了,照此训练自己两三本书,就会有惊人的进步。
找到题眼对我来说其实也不难,因为绝大多数的非虚构类书籍,作者都是非常照顾读者感受的,一再提及书籍的重点。
虚构类的文学书籍其实难多了。
6 怀着写作目的来写读书笔记
1)在做电子笔记时,把相关素材顺手收集进“写作”文件夹。
2 )抄录读书笔记时,顺手写下自己想法。
3 )有灵感的时候在书、读书笔记里顺手写上一段。
这三点我现在都可以做到,将看到的好句、好的例子、好的观点会复制粘贴到印象笔记里。看书,必定做笔记。有灵感了,就写在备忘录里或者印象笔记,如果监考时不能用手机,那么我会记录在小小的笔记本上。无论去哪里,永远带着纸和笔,随时记录重要信息和个人的想法。
我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要日更文章,如果不随时记录笔记、灵感,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7 新媒体碎片知识的记录
电子化记录是首选。
看到非常有启发的音频,那么一定要找时间,专门做听+记录的工作。
听音频做笔记的时候,可以直接写在A4纸上(笔记可能不会像抄书那么工整),形式上也可以边听边随手画结构图或者思维导图、或者记录关键词什么的,不用特别规矩的逐字逐句记录,领略主旨就好。
当然也可以一边用手机听,一边用电脑记录,敲字比手写字更快一些。
习惯电子笔记的直接保存文档就行,喜欢纸质笔记的,可以打印出来后,粘贴在本子里。
这个方面我也能够做到,我总是用印象笔记做笔记或者记录在word文档里。喜欢的文章或者音频我会一听再听,然后凭着记忆记录或者打开文稿,进行复制粘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