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丰硕的季节,是快乐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
到了八月十四,农人们都停下忙碌,城市里的各阶层也安排着准备放假。
第二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
这是中国传承了千年的节日;是阖家团圆,共同庆贺丰收的日子;是老人翘首以盼,游子归家的日子;是孩子心里美好而又温暖的喜悦。
小时候的我和弟弟,总是在刚进农历八月份的时候就盼望着中秋节的到来了。这一天是一年中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之一。
奶奶和妈妈在中秋的中午就会开始忙碌,为一家人准备晚上丰盛的晚餐。
爸爸去了集市,趁着节日卖了他自酿的好酒,换回一些过节物品,送给外公家一部分后会在下午为我和弟弟带回我们最喜爱的糖果,水果和月饼。
爷爷就在院子里为我们两兄弟和几个堂兄妹讲中秋的故事。
在生动的故事里,有嫦娥和后羿,有东皇和东君,有杨四郎和杨家将。
每每这时候,爷爷最喜欢把我抱在怀里,让其他兄弟姐妹很是妒忌。
爷爷有一个书箱,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他讲故事讲得开心了,就用胡子摩擦着我的脸颊,悄悄对我说,等什么时候我上学了,就把小书箱送给我。
告诫我不能和其他兄弟姐妹说,他就这一个宝贝。
我懂这里面有爷爷心心念念的企盼,有他对我将来成为读书种子的期待。
时间总是悄悄溜走,在爷爷的故事里,它就跑得更快了。
晚上七点,爸爸已经回来了,他将自制的方桌搬进院子里,我和弟弟帮忙抬凳子,奶奶和妈妈将张罗了一下午的丰盛菜品摆上桌子。
这是一年一次的盛宴,是收获的喜悦,是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爷爷坐在上首,待大家都坐好,他总会先说说规矩:“中秋吃饭不能吃快了,一定要慢慢吃,碗里不准有剩饭,桌上桌下不准掉饭粒,要感谢老天爷赏饭吃。”
说完他拿起筷子先将鸡头夹碗里,然后把鸡冠小心剥下来,分给我和弟弟,他知道我们爱吃这个。
大家开始动筷子,一边吃,一边聊着些家常。
妈妈总会在桌上给爷爷奶奶先夹几片炒五花肉片,嘴里说着:“爸,妈,你们多吃点。”
因为她知道,一年这玩意吃不到太多次,她总想把最好的让老人家多吃点。
奶奶则照料着我和弟弟,让我们多吃点,好好吃饭,个儿就会长得高了,很快就是大人。
爸爸则在聆听爷爷的教诲,爷爷剥离了鸡头上所有的肉,就会拿着鸡头骨和嘴骨观看。
据说从上面可以看出未来一年一家人的运势,爷爷要把他的经验传授给爸爸。
桌上的菜品丰盛,但是不奢侈,有家里妈妈奶奶亲自养的乌鸡做的炖鸡肉,有爸爸从集市上换回来的猪肉做成的炒五花肉片。
有炒土豆片,一大碗自家制作的石磨豆腐,水煮的地里青菜,一碗凉拌菜。
其实我知道奶奶和妈妈忙了一个下午,大半是为了让我们吃上那碗豆腐花。
锅里还煮着一锅花生,青大豆和板栗的混合吃食,那是为晚上敬月神准备的。
吃完饭,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
餐盘都已经收走了,院子也打扫干净了。
奶奶和妈妈在火塘边聊着他们的趣事,爸爸还在桌子旁陪爷爷喝酒,聆听爷爷的教诲。
我和弟弟玩着爷爷给做的纸风车,在院子里疯跑,心里却期盼着月儿赶快爬坡,爬到中天就有月饼吃了。
等到月儿到了中天,奶奶和妈妈就会端着满满一盆煮好的混合着花生,青豆和板栗的吃食出来。
我和弟弟帮忙端水果盘和月饼盘。
水果盘里一般会有苹果,梨和几个珍贵的橘子。月饼盘里除了十几个月饼,底下还有许多糖果。
东西在地上摆好,奶奶和妈妈就会带着我们两小个,虔诚的跪下来,向月神敬香祈祷。
企盼月神保佑,让家人平平安安,无灾无难,来年还能五谷丰登,兴旺发达。
祈祷过后需要等待几分钟,奶奶说:“需要等月神先享用以后,我们凡人才能拿来吃,不然就是对月神不敬”
我和弟弟每每按捺不住,又不敢越矩,只好耐心等待奶奶发话。
奶奶说可以了,我们两就会率先把果盘和月饼盘端上桌子,然后去月饼盘里挑选想吃的月饼。
妈妈总在身后叮嘱:“慢点,没规矩,爷爷还没吃呢?你们抢啥,而且吃多了,晚上胀肚我可不管你们”
可月饼一年才能吃到一次,我和弟弟都倍加珍惜,总会偷偷藏起来两个,以便第二天享用。
爷爷抽着他的旱烟,总是笑得合不拢嘴:“银珍,让他们吃吧,孩子嘛,多吃点好。”
酥脆的月饼被特制油纸包着,打开以后一层层掉皮,最里面才是馅,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核桃花生的,有豆沙的,还有火腿的。
不同的馅,吃进嘴里有不同的滋味,唯一相同的是吃时候的那一份喜悦。
一家人,淡淡的温馨在弥漫,大人围桌而坐,赏月品茶吃月饼;孩子一边吃食,一边绕桌嘻戏。
那是无法用言语轻易表达的感觉;是心底深处久远的眷恋;是浓浓的发自内心的自由;是多年以后,异地他乡,暴风雨后温暖宁静的港湾。
在异乡,又过了一个中秋。我站在时光里,回望从前的影子,仿佛一切还在昨日,却又久远到有些模糊。
我静静的聆听,仿佛有听到爷爷奶奶别离时的叮嘱:“孩子,去了城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要好好读书,要自强不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