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收拾房间,孩子们的,我和先生的,公婆的房间,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清理。
每一个房间里都扔出一堆不要用不上的东西,有的东西虽然很好,但是一直放着没有用,总想着扔了可惜,不定那一天用的上呢。
还有部分没有拆开包装的,没有拆掉吊牌的衣服,没有看完的书,一摞摞的,堆在心里,产生焦虑感。
我收拾完,又叫来家政把家里所有门窗,地板,一些物品全部清洁一次。
今天刚好又听到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重新理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断舍离。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很多东西明明没有用,却一直买,而且舍不得丢弃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这其中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极其泛滥的时代,而喜新厌旧又是人的本性;
第二个原因就是商家不断制造出折扣的陷阱,让你稍不留神就掉到买买买的坑里无法自拔。
第三个原因就是你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你处理不好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你以为你花钱买回来的东西,你就是他们的主人,实际上,是这些物品掌控了你的钱财,主导了你的意志。
怎样真正做到断舍离?
要做到断舍离,先要整理自己的头脑。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思维方式,在断舍离的过程中要“自私”一点。以自我为中心。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在问自己这个东西还要不要的时候以“我”为主语。当你养成了经常如此自问的习惯,自然而然的你就会注意物品的数量和品质,就能准确地做出到底是留还是扔的判断。
整理自己的头脑不仅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还要把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
当你把物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的时候,你再去审视你房间里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房间里有很多需要清理出去的“陌生人”。
要想彻底的断舍离,除了整理自己的头D脑,还要行动起来。
这里作者告诉我们两个小窍门:一个是聚焦于一个场所,即根据你时间的多少来选择要收拾的空间,不必非要拿出大块时间来收拾。
第二个就是“七、五、一总量控制法则”。所谓“七、五、一总量控制法则”就是在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在装饰性空间,放东西尽量放一成。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