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原创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妈妈(ID: i-mama520)”
愧疚感教育是一剂毒药
和朋友在一家不错的餐厅吃饭,旁边来了一对父子。就餐中,爸爸对孩子说“这次你考了好成绩我带你来吃好吃的,你知道这顿饭可是爸爸一天的工资哦,我们家也并不富裕。”
正在开开心心吃小龙虾的小男孩低下了头,脸上的喜悦也消失了。
能够理解这位父亲是想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孩子,可是他的话对孩子却是一种负能量的传递。
“我为你花费这么多,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话,潜台词就是:“我赚钱这么辛苦,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欠我的,你以后得好好听话,将来报答我。”
“我们家不容易,以后要少有要求,别再有更多的欲望。”
孩子感受到这些话的压力,产生愧疚感,并成为长久背负的包袱,而这种潜意识里的压力很多家长是察觉不到的。
“愧疚感”和感恩完全是两码事,但很多父母却将其混为一谈。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倾诉:有一次带孩子去逛商场,问孩子要不要吃冰淇淋,孩子不要。又过了一会,妈妈想给孩子买件新衣服,看到一间店的童装很适合儿子,可儿子却极力拒绝,连说:“不要,不要。”妈妈感觉到不对劲,便追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原来,几天前孩子的爸爸半开玩笑地告诉儿子家里没多少钱,还有很多的房贷要还。不到十岁的儿子对于数字并没有太具体的概念,那巨大的钱数却吓到了孩子。从那时起,儿子便极力压抑自己的需求,还说要省钱帮爸爸妈妈还房贷。
当时这位妈妈就很生老公的气,也心疼自己的孩子。自己原本活泼的儿子莫名就有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好在发现得早,要不自己都不知道儿子心里究竟经历着什么。
她几经劝导才让儿子明白:家里有房贷是正常的,爸爸妈妈生活还是足够支持他一些东西的。他不必为爸爸妈妈担心这么多。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表现出愧疚是好事,甚至有的家长刻意去引导孩子愧疚。常用的话题就是家庭经济条件。要知道孩子对于很多事的理解并没有成人那么多元化,甚至是零和博弈,长久的心理压力带给孩子的也许并不是正面积极的感恩,而只有恐惧和自卑。
相比让孩子感到愧疚,父母更应该告诉孩子的是:爸爸妈妈虽然并不富裕,但依然在努力工作,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正面榜样作用,而不是让孩子感受到你言语中的负能量。
愧疚感与讨好型人格
前段时间,蒋方舟在节目《奇葩大会》上分享了关于自己“讨好型人格”的故事:
年少成名的蒋方舟,当朋友问她:“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
她突然发现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会表达真实情绪,即使在最亲密的爱人面前,也是一味避免发生冲突,不想让对方不高兴。
蒋方舟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希望被肯定,但怕别人对我失望,久而久之便学会了迎合。
很多时候,“讨好型人格”容易让一个人出让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自己也逐渐不会表达情感,甚至是对于最亲近的父母,也会感到疏远与陌生。
当父母或为了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或为了满足自己对于下一代所谓的“教导感”,而不断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的时候,孩子会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愧疚的情绪中,开始不会索要,同时也少了努力的动力。
孩子逐渐成为一个讨好别人的“乖孩子”,小小的年纪喜欢总是替别人着想,但是这种“懂事”并不是孩子自发的,而是更多地受迫于心理压力。
在家庭关系中,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爸妈满意。这样的孩子不敢拒绝,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讨好与愧疚伴随着他的成长,长大后更容易迷失自我。我想这不是每个家长愿意看到的。
叛逆源于自卑
近期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一名少年因为迷恋手机游戏跟家人大打出手,母亲在采访中痛哭求助。
很多网友非常生气,“这样叛逆的孩子太不孝了”“应该不给他钱,三天他就会乖乖的”。
心理医生说:叛逆期的说教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很多孩子在叛逆期的极端表现实际上是在0-6岁期间留下的心理创伤。0-6岁孩子接受到的教育对其后来的成长影响最为重要。
心理学研究被指出,很多孩子的叛逆行为是源于内心的自卑感以及某种报复心理。父母长时间对孩子灌输“亏欠我”之类的说教是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孩子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想法,对于父母没有反驳的余地,到了青春期,会产生很强烈的逃脱家庭的欲望。父母说什么都要反着来,让你写作业,不写;让你早点起床,不起;尽管是他以前自己愿意做的事,父母只要要求他去做,孩子也会抗拒。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叛逆期非常伤心,因为他们的孩子表现出得非常过分,几乎就是以让父母难受为目的。
此外,父母对孩子说“我们家不富裕,我给了你这么多”实际上也传递出父母本身无能的一种信息,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弃自己父母的心理。尤其是孩子接触过其他同学的比较开放的家长后。爸妈会比较孩子,孩子也会比较父母。
被愧疚感绑架过的“乖孩子”,终会有一天会成为另一个极端的叛逆者。
教会孩子为自己负责,爸妈应设立底线
1) 父母适时对孩子示弱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就是无上的权威,甚至试图全盘掌控孩子的需求。大街上每个赖在某家商点哭闹不走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过强的家长。
让孩子知道你不是万能的,爸爸妈妈能力也是有限的。这样并不会减少孩子对你的需要,相反会树立起两代人之间的信任,父母也不用做那么多不会兑现的承诺。把父母神化,没必要,你也做不到。
“爸爸妈妈经济能力有限,我们不买这个,但可以买那个便宜一点的。”
“虽然这个很贵,但爸爸妈妈因为你愿意付出,但是这次花费这么多,下次就不能买其他东西了呢,你愿意吗?”
在自己买东西的时候也可以多询问孩子的意见,不是非要让他来选择,而是让孩子在家庭抉择中有参与感,培养他的选择背后的责任意识。
“这两瓶沐浴露妈妈不知道怎么选,宝贝你能帮我选一个吗?”
“爸爸要买双新鞋子,你觉得哪一双还看呢?”
让孩子参与家庭选择,让孩子明白选择伴随着放弃与责任,而不是让孩子背负你的选择带来的压力。
2) 父母设立底线,更要坚持底线
很多父母对孩子愧疚感的教育源自自己内心的某种缺失感,觉得给了孩子太多,自己牺牲了太多。
给孩子以及自己设立底线,每次出门花多少钱,每次给孩子报补习班在什么价位以内,尽量不要做自己家庭承担不起的消费,这样只会让自己的缺失感吞噬自己。
设立底线,更要坚持,不会因为某次玩得兴起破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自然会明白自己也应该在很多东西间取舍,而不是一味地索要或压抑需求。
孩子虽然小,不能够为很多事完全负责,但首先应该父母树立起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来,而不是让他觉得自己在家中应该受制于父母。孩子天生都是爱父母的,他们也关心父母,体谅父母,作为爸妈也该让孩子明白他们的爱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关于“i妈妈”:
“i妈妈”,一群家有小魔头的职场辣妈组成,不只是专业的妈妈,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育儿师、服装搭配师、亲密关系辅导师、职业规划师……如果你在个人成长的任何一个方面想要得到支持和帮助,如果你和我们一样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欢迎你来这里,来“i妈妈”。i妈妈,爱自己。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敬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i妈妈”(ID: i-mama520),本号长期大量征集优质原创稿件,稿费优厚,可私信联系,投稿邮箱:imamatoug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