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快消行业得从十多年前讲起……
大概十多年前,我在镇里的小卖店打工。虽然叫做小卖店,却也是镇里数一数二大铺子。铺面坐落在南来北往的镇中心,纯商铺有百十来平。而且后面整个院子都成了仓库,商品库存量极其丰富。
小卖店的生意好那时靠的是口碑,什么鲜菜鲜肉、锅碗瓢盆,吃喝用度应有尽有。服务也热情周到,家里有个急事赊个账也没什么,年底的时候大家也能都还了钱。
那个时候收银也很简单,通常情况下老板娘坐在商店门口的桌子后面,拿个计算机或是敲敲算盘就能收钱了。
卖的好的商品,店里也会囤积很多,因为老板不会天天进货,通常是隔上几天,就得开上他的小面包去城里进一次货。
我的工作是理货、卖货、兼订货(货少了及时向老板报备)虽然累但心情极好,因为老板和顾客都是熟悉的人,偶尔说个不顺耳的话,也没人计较。
其实当时的小卖店已经有了现在超市的雏形,比如说店内商品明码标价,某些商品顾客自选等,但是对于我们做服务员的人,重点强调的却是销售而非服务。
几年后,我在北京的连锁超市上班,超市里的商品前所未有的丰富,吃的、用的、穿的一应俱全,而这些超级市场的广告语里也经常出现“吃喝玩乐,一站式购物”的字样。
超市里的服务员收银,理货,甚至是厂家的促销都分工明确,不像小时候在镇上的小卖店里身兼数职。
刚开始,我的工作是收银,经我手里的扫描仪一一扫过,商品的数量和总价便出现在顾客面前的显示器上,清楚明白,比起当初老板娘的算盘不知先进了多少倍。
我们收银不止收现金,还有各种分门别类的卡,像是银行卡、信用卡,这些都需要顾客留下姓名,用以防止顾客月底和银行对账出现问题来找。还有就是店里自己发行的贵宾卡,提前充上钱,消费时直接划卡就行。
此外还有会员卡,会员卡也算是商品促销的一种形式。这个卡用以消费积分,等积分多了就可以兑换商品,另外就是在会员日的时候,店里的某些商品是打折的,凭卡消费就好。
那个时候我们被公司录取后,都是直接下店实习,每个人都有指定的师傅带着熟悉工作流程。师傅常说我们收银部门,是门店直面顾客的重要部门,更像是店面的窗口形象,服务也需要更加热情,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顾客,我们都需要笑脸相对,如果和顾客真的发生纠纷,就有客户服务部的人出头了,那个时候讲究顾客是上帝,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引起顾客对员工的投诉,员工的自身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练的最好的就是微笑服务。
其实,对于其他部门的员工来说,每个部组都是有自己的销售任务的,虽然口号强调服务,但中心依旧是销售数据。
现在想想,虽然当时的大型商超设备先进,人才多样化,但当时已经有一些外资的大型商超入住,所以竞争自然激烈。
两年后,我在朋友的推荐下跳槽去了一个中型超市,我应聘的职位是副店,主要工作是协助店长负责店面销售和人员管理。
我入职的超市是一家外资连锁超市,当时在北京已经开了有五六十家,据说还要大规模开店,用以抢占市场。其类型属于折扣超市,是超级市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和大型商场相比较,商品价格更低,更有许多成箱售卖的商品。面积通常在三五百平之间。商品类型更侧重于日常的吃喝拉撒。
和以前做收银时由师傅带不同,在这里,公司更注重统一的标准化培训,所有人面试成功后,都是在公司统一培训后,然后再就近分配下店实习。
折扣超市里除了常见的一些商品外,还经营它的自有品牌,如卫生纸,塑料包装的一些小食品,价格不贵,但却都是公司和一些大品牌的厂商和作的产品,质量超好。
通常情况下,从开业伊始,每一张来货单的数据都要在当日上传公司总部,而每天的销售数据都会在闭店后自动上传到公司后台,这样坐在公司总部就能知道每个店铺的经营业绩。而这些数据就是每个店铺盘点的原始数据。
公司会有专门的盘点小队,每个月对会对店铺进行商品盘存,每次盘点的结果,也是考核店长的业绩之一。这是我当时的工作之一,所以略加介绍。
再说一下,当时我工作的另一项任务——订货。理论上原始库存-每日销售数据=订单数据,事实上,店铺的后台也确实有这样一套自动生成订单的系统,不过我们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这个订单数据,因为杜绝不了偷盗以及收银员的漏扫,所以那时我一般情况下都是围着卖场边看边订,或者是发挥我在小卖店就有的记忆特长,知道某种商品的大概库存量。不过,这一般不可取。
再说一下当时的进货渠道,因为公司是连锁经营,所以公司有自己的大仓库,根据每个店铺发送的订单数据,有专门的物流公司负责送货。即使是冷藏,冷冻的商品,也专门配备了其所需要仓库和运输设备。
在这个公司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公司规模从五六十家店铺上升到一百二十几家店铺。但是公司人才的储备却跟不上公司规模的扩大,这就造成了店铺人员良莠不齐和公司管理的疏漏,而后的发展必将不尽人意。
在我离职的时候,公司已经关闭了十几家门店并开始采取加盟的方式发展店面。在我看这样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那是2012年,当时的我对商超系统从订单到销售末端的整个流程熟知于心。对整个行业也有了自己的认知,觉得行业的连锁是趋势,高科技是助力,但是服务和人员素质才是关键。
2013和2014年,我又进入了便利店行业,不是家门口那种小卖部,而是超级市场的另一个分支24小时连锁便利店。店面一般选择在酒店、写字楼、车站、医院或者是大学的附近。它的主要消费人群不再是大爷大妈,而是一些更为时尚的年轻人,当然这跟选址商圈有关系。
便利店的规模较小,经营的商品也是经过筛选的排名靠前的品牌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便利店的经营开始多元化,比如便利快餐、快件寄存、彩票服务等。对于人员素质看的更重,服务意识也比一般超市和折扣商店更加重视。
我当时的工作是负责店面的商品陈列,一切从顾客的视觉感入手,比如醒目位置的商品搭配、商品关联性的搭配以及根据季节不同商品色彩的搭配等等。
两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便利店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超市而言,店面布局更用心;服务更周到细致;对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也更高。
回老家后,我彻底的离开了这个行业,不过因为这个行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所以我还是时刻感受到了它的变化,大概是17年开始吧,包括我在内的身边朋友们去超市消费开始使用支付宝,或者是微信付款,比刷卡更方便的消费模式出现了。而且出现了自助收银设备,收银员存在的意义成了帮助年龄较大的人付款。
这个行业的服务意识更强,营销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不论是大商超还是小卖部,他们都有自己的顾客群,在群里定时发布自己的商品,或者是顾客在群里下个单,很快就会有人送货上门。
现在这个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几乎都是日新月异,我们无法预知某个行业的未来,但只要有人为的需要,它就会相应的进步,不会尽如人意,但力求尽善尽美,其他行业如此,快消行业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