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关于寒露,史书中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此时的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也更多,原先地面上晶莹的露水将凝未凝,皎白成霜,带有点点寒意,故名。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伴随“寒露”而至的浓浓秋意,北方层林尽染, 南方蝉噤荷残,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一候鸿雁来宾。自白露开始,陆续就有鸿雁启程南飞了。到寒露前五日,最后一批鸿雁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古人称之为“宾”。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茫茫尘世,岁月悠悠,轻叹流年,几十年匆匆岁月,弹指一笑间。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寒露后五日,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深秋天寒,鸟雀不见,海边出现蛤蜊,因贝壳与雀鸟很像,古人便以为是雀鸟变的。感寒露之萧瑟,听鸿雁之匆忙,望鸟雀之惆怅。一叶千秋共享,难尽岁月衷肠;虽道真诚已大海,点滴融安康!元稹的“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说的就是寒露三候中的“雀入水为蛤”。
三侯菊有黄华。再五日,菊花盛开,遍野金黄。华,通花。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因此说菊有黄华。《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未经寒霜,不染浓烈,让岁月在不冷不热的清凉里,舒一口长气,留个岁月静好,安之若怡的念想。
秋风渐冷,寒露来,菊花黄。愿你不负春秋不负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