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视频,是黄奕录制的抖音视频,点开之后听到她这样说:董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对你好,不是因为你有多好,而是因为我很好。
听到这句话之后感触非常大,因为从未以“我”的视角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有一句类似的话:不抱期望,就不会失望。我认为,这两句话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因为他们都传递了一个信号:向内看。
今天看到刘媛媛的一个视频,感觉跟今天的这个主体很契合。刘媛媛说在结婚之前,老公还是男朋友的时候,想辞职创业,就给妈妈打电话说了这事,妈妈一听儿子要辞职的消息,在电话的另一头急得不行。
妈妈说:你不能这么自私,我们都这么大年龄了,经不住你这么折腾。
男朋友在电话这头也急的不行,却不知如何安慰焦急的母亲。
此时,刘媛媛理性的接过电话,说:阿姨,请问如果不辞职是谁难受,是我男朋友,对不对?
男朋友母亲回答说:是
刘媛媛有问:如果辞职谁难受?是您,对不对?
男朋友母亲回答说:是
刘媛媛接着问:那您是想让他难受?还是想让自己难受?
男朋友母亲说:我当然想自己不难受。
刘媛媛的终极回复来了:阿姨,那自私的不是我男朋友,是您!
看到刘媛媛和男朋友母亲的对话,你有想到什么吗?
是不是跟催相亲的场景很类似?自己明明没有碰到很合适的,但是家里父母逼得很紧,因为如果子女不结婚,就要承受左邻右里的询问,面子上过不去,尤其是超过30岁以上的大龄剩男剩女,更是被催婚的对象。
这两类父母都是以爱的名义,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让自己心里更好过一点。这里不是想说父母自私,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好,内心都是有期待的,期望希望对方感受到这份好意,然后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回馈给自己。
这就是我们的正常逻辑,也正是这个逻辑,常常让人陷入情绪的雷区,因为更多的时候,事情并不会按照我们所设想的方向走,甚至会与自己的想法完全相反,此时,内心愤怒、不干,甚至怨恨的感觉就会慢慢滋生。
董卿这句话直击核心,在于这句话传递的信息是:不要过度向外索求,而是向内看,不要对别人抱有太大希望,而是做好自己。这个思考方式是反人性的,太多人意识不到,更做不到。
读研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我很佩服她,她人属于娇小类型,但她身上所散发的能量足够强大。她读研的同时,开始创业,同时生了二胎。
我当时听了她的描述,专门跟她一起吃饭请教如何管理家庭、管理情绪、管理时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她说:家庭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老公是一个个体,他有时间能看看孩子,多一个人帮我,我很知足,还想啥呢?
这就是她的理念,可以说跟董卿说的这句话,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降低对别人的期待,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才是与自己相处,与家人相处,与朋友相处,与他人相处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