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很多的文章是我们真的需要看吗?看文章是打发时间还是真心想吸收知识?
《刚刚好,的生活》这本书的作者John Naish所提倡的,就是希望人们可以从追求“更多”转化成“够了”的状态,那么对人的心灵、对地球的伤害,可以减少许多。
这本书里,我比较有共鸣的就是资讯的部分。我觉得我是超级爱看东西的人。如果对某个课题很有兴趣,我就会找我的好朋友谷歌帮忙,看个没完没了~。
但是书中说,
看太多资讯,人反而变笨。
资讯丰盛的年代,打开网络,什么都有。那有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吗?似乎不会耶,只会让人更加沉迷于网络。
书中提到,伦敦大学研究者有这么一份报告,当人不断地停下手头上的事情转看响个不停的手机,会造成注意力分散,生产力下降,社交关系也会变差。
只要想象一下你的伴侣一边和你聊天一边看手机,甚至不看你一眼,就知道有多不爽了。
另外有趣的事,有部分的心理学家说如果长时间看重口味新闻(我理解的是暴力、灾难、恐惧),会增加患忧郁症的风险。因为人类的大脑会认为发生在附近,从而增加刺激,带来压力。对这类的新闻,建议是每天最多看30分钟。
对于要做到资讯刚刚好的状态,作者有提出一些方法,不妨参考下~
1- 想看电视节目、抖音, 刷朋友圈,先做好时间预算。
2- 把看社交媒体的时间缩短后,空出来的时间,可以学习新的创造性技能,比如画画、烹饪或玩乐器,重新刺激脑神经。
最近有学习到一个方法: 限制自己看半小的社交媒体,只专注在自己要看的地方。比如你来到优酷,目的是想看TED影片的,那么就专注在TED影片上,其他就坚持不看。
知足=够了
另外我想分享另外一点,这本书提倡的是知足,人一知足了就不会再追求没有的东西,珍惜现在有的东西。
那么要如何让自己知足起来呢?那就是感恩啦,听起来有点老掉牙,但也是有调查证明的。
有一项调查把几百人分成3个团体,要求他们每天写日记。第一个团体写每天发生的事,第二个写不开心的经历,第三个写他们觉得值得感激的事情。一段时间后,发现第三个团体的人,都变得比较敏锐、热诚、乐观和活力。所以不妨尝试写感恩日记吧!
练习冥想也是一种好方法,可以每天抽出3分钟,深呼吸,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就好。
从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好多研究数据来解释人类的欲望的来源(人类从原始生活的进化),
欲望被增加的原因(广告商过度的刺激、人类天性中的不满足),
过度欲望对环境的影响(地球资源不断被滥用,人类无法处理好垃圾)。
我想,这也是作者用心良苦的地方,希望我们可以满足于现在的环境,不用什么都要舍弃,保留“刚刚好”,对资讯说“够了”。这样做,也许会给你更好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