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题材的影视一直都是很难拍摄的,拍摄的含蓄一点,观众和影评人会认为制作方不够用心,不够真实,但拍摄的过于表现战争的残酷,又会导致血腥暴力,不得放映。在给人类带来无尽灾难的二战中,更是留下了无数的悲情故事,呈现这些故事的电影精彩纷呈、经典辈出,在二战题材的电影里,有一类人总是能勾起人们滔天的愤怒,恨不得食肉寝皮,这就是那些无恶不作的纳粹军官们。
这部电影则是讲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而且它最最基本的是“赎”。
《辛德勒名单》是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
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
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此刻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或许在开始的时候,奥斯卡.辛德勒并不是为了救犹太人而开设工厂的,正因毕竟他是一个商人,一个精明发战争财的人,他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选取犹太人做工人,他们是最便宜的劳工。
这些犹太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心中的避难所。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以前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就像辛德勒说得那样,有幸存活下来的那近一千两百条生命,比起他,更需要感谢他们自己。因为这个种族特有的聪明头脑和踏实肯干的劳动,使他得以利用他们去获取大量财富,然后,因为他们自身劳动的所具有的分量更重的剩余价值,他们中的一部分有幸存活下来。
若按此说,听起来这片子所讲述的更像是一个种族自我救赎的故事。可倘若完全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会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产生想要亲自往墓碑上放一块石头的冲动呢?
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为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故事提供了除人物以外的一切必备要素。而他慷慨地实行这种“提供”的出发点,是在一个人性被普遍扭曲的年代里,对人性做出的激情反思。比起这种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更宝贵的是这种突破。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肯定地说,若我自己置身同等绝境,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战争带来的伤害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屠杀、灭种的行为双方会被自动地划分为屠杀者与被屠杀者,从精神上来说,施暴者,他们中的一些脆弱个体,也是在经受一场精神上的屠戮……在与战争有关的众多的作品中,“以史为鉴”不可避免,“呼吁和平”更是永恒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要对施虐者众怒相向、口诛笔伐之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至少是和人性、和人有关的东西。因为战争终归要结束,而人却会自觉地、或某种程度上被迫地繁衍、生存下去。
而在这浩浩荡荡、不知所终的进程中,我们不但要把“以史为鉴”的认知传递下去,更要呼吁大家“爱好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