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感悟】
孔子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天然的忠信之人随处可见,有十户人家的地方就定有忠信之人。这种天然的忠信就是善根,就是天性。但本质虽好还要雕琢,天然的忠信美德还需要向理性过渡。你不想埋没、不想丢失自己忠信这个善根,就需要从学习中吸取营养。
孔子坦言自己好学,表明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后天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也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人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吃饭与学习,本是人一生的两大必需。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取决于他对“学习”的认知,可惜,一些人却总是和“学习”过不去。
李白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平凡的。如果过了三十年,你不仅平凡,还外加庸俗,整天不顺心的话,那只能说明,过去的岁月里,你不会学习!
既然孔子“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先一起来感悟古人造“学”字的灵慧:
一、古人造“学”字的灵慧
1、双手捧出恭敬
“学”的繁体字“學”, 上部分像双手捧东西的象形,双手捧,表示的是什么呢?就是表示恭敬,专注。达到这种学习最有效果的最佳状态,就会像孔子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道理自会悟出来。
我们再看一看”恭“的造字灵慧:恭=”共+心“,当你与对方有了“共同的心”之后,就会产生虔敬的,谦诚的,恭谨的、恭顺的心态和行动,而这种心态会使人进入一种即紧张,思维又活泼的轻松、舒适的忘我状态。
恭敬心除了“同心”之外,还要有“三畏”之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此基础上活着,生活才会觉得有目的,人生才会感到有意义,一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敬畏,只是我行我素,恣意妄行, 那么,你头脑中的蒙昧就很难去除,一生或是无所作为,或可能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学”字的上部分告诉我们,要想学得好,首先要有一颗恭敬心。
古时的音律大家,每次弹奏前,都会净手焚香,沐浴更衣,以表示对弹奏本身的尊重。无独有偶,一些文坛大儒在读书作文前也会静坐养性,使自己的精神和古之圣贤的精神达到高度契合,这样所学的才能厚重,才能做出好文章。希望这些好的做法,都能助我们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學”字双手捧的什么
“學”字上部分的两旁表示双手,中间部分的“爻” ,表示两根算筹相交错、组合。“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本义指古人效法天地之变的规律,用阴阳的组合(八卦)变化,推测、计算世事的变化来教小孩子或学子成长。
“爻”或指易经,易经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爻"与"要"同音,可以理解为"要素"。就是指示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去除人的蒙昧,教人规避风险。
由此看来,古人对学习的内容非常重视。读经典书与读糟粕书,会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著名科学家牛顿也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庄子 · 秋水》里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拘于虚也”。 在我们人生中,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引领我们创造更精彩的生活。
1、学出“觉悟”
学的上半部分也可以理解为“觉(觉)”的省写,表示觉悟,下部分的“子”指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婴,另一方面也是暗示需要滋养、提升觉悟能力的人。
“学”的这几个偏旁部首合起来表示:小孩子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学习“易经”这样经典的书籍,学习生存本领 ,去除蒙在头脑中的糊涂,以见为觉。醒悟、明白,适时之变。
由繁体字“學”的造字构思来看,古人对求学者进行启蒙教育,首先是使之明白事理, 觉悟也。觉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古人喜学问者,观天文,以察时变,观察之始,以每年冬至夜半为起点,此时一阳初萌,黄钟鸣动,亦为士人学习之始。如果总是觉得很苦、很累,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二、孔子主要学什么
孔子主要学习的是立身处世的本领,重视以道德来教养子弟。 有礼仪礼节、乐舞、射箭、驾车、书法、计算等等,教学内容比较全面。
1. 做人之艺: 善于立德立志;善于平衡心态;善于提升品格;善修爱人形象。
2. 沟通之艺: 善于语言表达;善于心灵交流;善于解决问题;善于协调关系。
3. 谋权之艺: 善于执掌权力;善于控制权力;善于运用权力;善于授出权力。
4. 用人之艺: 善于识别人才;善于活用人才;善于管理人才;善于激励人才。
5. 创新之艺: 善于思考创新;善于抓住社会;善于打破常规;善于出新制胜。
6. 决策之艺:善于运筹规划;善于分析判断;善于中庸双赢;善于处理危机。
我们在学习《论语》中,就能很深刻地感觉到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标的,或者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或者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愿我们像孔子那样,陶醉在学习的旅程,一路画出内心的美景!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