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樊登老师等一批读书人推荐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没看过,只是乍一看书名,觉得这本书很深奥,或者都是一些大道理,也不一定可以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过我被樊登老师的坚定的语气感染到了,他说这本书解决了他遇到的一些困惑,所以我要抽时间看看《道德经》。
其他的古书,像《论语》等也要去反复温习,温故而知新嘛。
今天听了华杉老师讲解《孙子兵法》的音频,此刻记忆里面的存货已然不多,趁着还有点记忆,把它写下来。
《孙子兵法》并不是鼓励人们去战争,它是一部“不战之法”。我听完音频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点就是气势、以多胜少、背水一战等等。背水一战讲的是韩信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其实是在孙膑之后。
原文我就不引用了,《孙子兵法》虽然讲的是行军打仗的事,其实也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大道至简的东西。
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有的企业也会很快被淘汰?因为他们急于求成,不懂得忍耐和等待的智慧。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焦虑不堪?因为不懂得忍耐和等待。前期没有打基础,或者大学刚毕业就创业,真的那么容易成功么?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些人都是特例,他们在肄业的情况下就出来创业并且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也是跟他们的天赋和所拥有的的资源分不开的。
有些人就不一样,在职场打拼十来年之后才开始创业,做得挺好。他们求稳,也算是胜券在握的时候才开始单干。
你早晨到公司上班的时候,会和同事打招呼吗?在大会上,你站在讲台上会大声喊出“大家好”这样的口号吗?气势让我们更有干劲,更有自信。拿破仑当年在自己一方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却用自己的气势打败了奥地利军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计不是诡计的计,而是计算的计。类似现在的SWOT分析,我们找工作的时候,把自己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我们全部分析一遍,看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位。《孙子兵法》的计,也就是提前计算好敌我双方的实力,然后才决定是否行动。
关于花钱,有的老板非常喜欢算计,还美其名曰奖罚分明,实际上就是抠门。真正的老板是很愿意分享的,海底捞的员工如果跳槽,老板还会补偿,因为他觉得是员工认为自己没有被好好对待,才会跳槽,所以应该对他们好。这就是境界、格局。一般人都不会这么想。有的老板本来答应好要发给你奖金的,可是到了兑现日的时候,却又往后推,这么一做,只会寒了下属的心。
《孙子兵法》里面其实提到了怎么花钱。匈奴人围困了刘邦,可是刘邦愿意花极大的价钱去解围,钱只有放在合适的地方才有价值。华杉老师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要想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得多花“冤枉钱”,这样才能增大钱花在刀刃上的几率。很多人不舍得花钱,那么他们注定是没有出息的;或者想一出手就把钱花在刀刃上,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真正厉害的老板应该拥有开放的心态,愿意培养更多的手下,让他们走向成功之路,让成功的人更加成功。
企业也是要讲求实际,而不是偷奸耍滑,要想取胜就得靠实力。《孙子兵法》里面讲到以少胜多的案例,比如韩信背水一战,实际上韩信早已提前派出两千奇兵去打埋伏,以正合,以奇(ji)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实在寥寥,仅仅是因为出现在历史书上,就让我们以为以少胜多很容易,其实那是大大的误会。
打仗就得看双方实力,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比知彼更加重要。
商场上,卖家花心思盯着竞争对手其实也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卖家应该是关注客户,服务好客户,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也是需要我们仔细思量的。为什么不试试“人有我无”呢?因为一旦卖家陷于红海市场,其实也就没有多少利益可言了。这也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