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Sci-Fi),直译应为“科学小说”或“科学虚构”(而直译应为“科学幻想”的“Science Fantasy”也因此被迫译为了“科学奇幻”)。科学的幻想,即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某些东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发生),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
马克.吐温认为小说与现实之间有个巨大差异,即小说必须是可信的。现实可以是难以置信的,它承担得起,但小说则否。因此我在此对心智与意识的叙事并不符合小说的要求。它其实是反直觉的。它颠覆了述说人类故事的传统。它一再地拒绝长久抱持的假设及许多的期待。但上述事实都无法减损此描述的真实性。
以上两段分别摘自百度百科“科幻”词条与《意识究竟从何而来》这本达马西奥2018年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第二段话。再来回想一下,计算机的历史也出现。再到现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就说计算机吧。
关于计算机,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这几个关键词仍然经常出现在现在计算机基础的考题中。虽然计算机的理论成形早于这个时间。但算一算时间,到现在不到80年,再回来看一看,它究竟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改变。而现在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再来多少年时间,又会带来多大的改变。这些似乎都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做出预测,在崇敬美好生活的时候,也会想一想这么一个快速发展的东西到底会给文明底层的道德体系带来何等冲击。可惜的是这一切我只能在科幻小说中去感受。
更可惜的是在《银河帝国》、《海伯利安》、《三体》等等这些书籍上,当然没有全部仔细看完,大致看了,三体倒是看完了的。也没有找到足够的答案。无法想象一个完全具有人的意识的超级智能。当然在达马西奥的五本书的也详细解析了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可以形成一个可能,从高层次去模仿一个具有人的思维意识的超级智能是可行的。也就回到那句话,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更回到那条够朴素的话,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敌人其实是在意识层次归类演化的一类,就连自我也是在意识层次演化来的。但这些逻辑都可以归于一类算法判断,从而利用计算机用0和1来完成模拟思想。虽然现在我们可以将航天器送上火星甚至飞出太阳系,但是我们还不能完整的模拟人脑的思维,何况在达马西奥的书我看到其对意识的解密。只要我们知道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到。当我们做到的时候,科幻片是否还只是叙述只是一场更多范围战争?更大的政体?仅仅只会是更强大的科技?计算机的出现已经用短短的不足百年远远战胜了人的计算能力,并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