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

逃离的母亲

母亲还是没能等来她想要的好日子,尽管我们都很清楚,她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好日子”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到来。

这份信念支撑着她一年年地熬过来了,她有四个上过大学的子女,除去前半身对她丈夫落空的希望外,所有的期望都转移到子女这份投资上来了。盼望着子女的长大、上学、成家立业......盼望着自己的好日子到来。就这样,作为她大女儿的我在接近三十岁时终于结婚了,最接近她梦想的时我的孩子的降生,能借着帮我带孩子的由头离开村子,进城生活。然后直至现在,希望接近落空,慢慢她的希望开始转移到二女儿博士毕业、小儿子成家立业.......

我不知道也不理解她为什么一直都把自己的人身寄托到他人身上,她这大半辈子很少出远门,几乎都在重庆的这座大山度过的,几年前舅舅因为在外务工出了事故,她作为家属去了趟河北,后来她时常念叨起那次出去的经历,“飞机没啥可怕,我一个人除去也没问题,北方的天气太干了,那里的饭菜吃不习惯”她很擅长且喜欢分享,每一段脱离她平常生活轨迹的经历都会形成她深刻的记忆,难忘的体验,时不时拿出来作为谈资进行讲述。她不是张扬的人,但她时大多数唠叨且虚荣的母亲,虚荣来自于她的孩子,她一生的苦难、精神荣耀或许都来自于她的子女,是的。

我时常想,母亲的一生就像一条被大山困住的河流,蜿蜒曲折,却始终无法真正流向远方。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这座山、这个村子、这个家。可她的心却很大,大到装下了四个孩子的未来,大到装下了她对“好日子”的所有幻想。她的生活像是一场漫长的等待,等待丈夫的改变,等待子女的成长,等待命运的转机。然而,等待的结果却总是让她失望。丈夫的脾气依旧暴躁,子女的生活也并未如她所愿那般光鲜亮丽。可她从未放弃过希望,仿佛希望是她唯一的支柱,哪怕这根支柱已经摇摇欲坠。

母亲对“好日子”的定义很简单:离开这座大山,住进城里,过上体面的生活。她总觉得,只要子女们有出息,她的苦日子就到头了。可现实却总是与她作对。我结婚后,她确实如愿以偿地进了城,帮我带孩子。可城里的生活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美好。她不会用智能手机,看不懂地铁线路图,甚至连超市里的自助结账机都让她手足无措。她像是一个误入现代世界的局外人,格格不入,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适应。

她常常跟我抱怨,城里的房子太小,空气太差,邻居太冷漠。她说,她怀念村里的老房子,怀念那片菜园,怀念那些可以随时串门的乡亲。可我知道,她并不真的想回去。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期待了半辈子的“好日子”竟然是这样一种生活。她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我的孩子身上,盼着他快点长大,盼着他有出息,盼着他能带给她真正的荣耀。

可孩子还小,她的希望又落空了。于是,她的目光转向了二女儿。二女儿是她的骄傲,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博士的孩子。每次提起二女儿,母亲的脸上都会露出难得的笑容。她说,等二女儿毕业了,找到好工作,她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可二女儿的生活也并不如意。博士毕业后,她去了北京,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工资不高,压力却很大。她很少回家,甚至连电话都很少打。母亲每次打电话给她,总是小心翼翼地问:“最近忙不忙?工作顺不顺利?”二女儿的回答总是简短而敷衍:“还行,挺忙的。”母亲听出了她的疲惫,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默默地挂掉电话。

小儿子是母亲最后的希望。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宠的一个。母亲总说,小儿子聪明,将来一定有出息。可小儿子却并不争气。他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去了一家工厂打工。工作辛苦,工资却不高。母亲常常劝他:“你再努力一点,找个好工作,将来成家立业,妈就放心了。”小儿子总是敷衍地点头,可转身又去和朋友喝酒打牌。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能为力。

母亲的生活就这样在希望与失望中反复拉扯。她像是一个永远也到不了终点的旅人,疲惫却不肯停下脚步。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可她却从不抱怨。她说,她不能倒下,她还要等着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可我知道,她的心里早已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有一天,母亲突然对我说:“我想回村里住一段时间。”我愣了一下,问她为什么。她笑了笑,说:“城里住不惯,还是村里舒服。”我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其实我知道,她并不是真的想回村里,她只是累了,想找个地方躲一躲。

回到村里后,母亲的生活似乎轻松了许多。她重新拾起了那片菜园,种上了各种蔬菜。每天清晨,她都会去菜园里忙活一阵,然后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她说,村里的空气好,阳光也好,比城里舒服多了。可我知道,她的心里并没有真正放松。她依然在等,等二女儿毕业,等小儿子成家,等她想象中的“好日子”。

有一天,我回村里看她。她正坐在院子里择菜,见我来了,笑着招呼我坐下。我们聊了一会儿家常,她突然问我:“你说,我这辈子还能过上好日子吗?”我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见我不说话,叹了口气,说:“我知道,我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可我就是不甘心啊。”我看着她苍老的脸,心里一阵酸楚。我知道,她的不甘心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们。她总觉得,只要我们过得好,她的苦就没有白受。

可我们真的过得好吗?我结婚后,生活并不如意。丈夫工作不稳定,孩子又调皮,我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二女儿在北京过得也并不轻松,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她甚至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小儿子更是让人操心,工作不稳定,感情也不顺利。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母亲想象中那么美好,可我们却不敢告诉她真相。我们怕她失望,怕她伤心。

母亲见我不说话,笑了笑,说:“算了,不说这些了。你们过得好就行。”我看着她,心里一阵愧疚。我知道,我们并没有让她过上好日子,可她却从未责怪过我们。她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继续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来的“好日子”。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我想起了母亲的一生,想起了她的希望与失望,想起了她的无奈与不甘。我突然意识到,母亲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无休止的逃离。她逃离了丈夫的暴躁,逃离了村子的闭塞,逃离了城里的冷漠,可她却始终无法逃离自己的命运。她的生活像是一个无尽的循环,希望与失望交替出现,却从未真正改变。

我决定为母亲做点什么。第二天,我带着她去了城里的一家旅行社,给她报了一个旅游团。母亲一开始有些犹豫,说:“花这么多钱,不值得。”我笑着对她说:“妈,你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出去看看了。”她听了我的话,眼里闪过一丝泪光,点了点头。

旅游团的目的地是云南。母亲从未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一路上既兴奋又紧张。她像个孩子一样,不停地问我:“飞机上会不会晕?那边的天气怎么样?饭菜合不合胃口?”我一一回答她,心里却有些酸楚。我知道,这次旅行可能是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出远门的机会了。

云南的风景很美,母亲玩得很开心。她拍了很多照片,说要带回去给村里的乡亲们看。她说,她终于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她说,她这辈子值了。听着她的话,我的心里既欣慰又难过。我知道,这次旅行并不能改变她的生活,可至少,她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旅行结束后,母亲回到了村里。她开始变得开朗了许多,常常跟乡亲们讲起她在云南的经历。她说,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她说,她这辈子虽然没过上好日子,可她已经知足了。听着她的话,我的心里既感动又愧疚。我知道,她的知足并不是因为她的生活真的变好了,而是因为她终于学会了接受现实。

母亲回村后的第三年春天,二女儿终于带着男友从北京回来探亲。那天山雾未散,母亲天不亮就蹲在灶台前烙红糖糍粑,铁锅边沿腾起的热气把她的白发染成金色。博士毕业的女儿裹着羽绒服蹲在柴火堆旁添火,突然说:"妈,我在海淀区看中个小两居,首付能凑齐。"母亲翻饼的手顿了顿,铁铲在锅底剐蹭出刺啦一声响。

"阳台朝南,能养两盆你喜欢的三角梅。"女儿的声音混在柴火毕剥声里,"等装修好了,接你去住半年。"母亲没抬头,只看见一滴融化的红糖顺着锅沿缓缓滑落,在晨光里亮得像颗琥珀。

那年中秋,小弟带着未婚妻出现在村口时,母亲正把晒好的红辣椒串往屋檐下挂。姑娘是厂里会计,说话带着湖北口音,进门就帮着剁猪草。暮色里母亲望着两个年轻人被夕阳拉长的影子,忽然想起四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跟在丈夫身后走进这座土坯房。屋檐下的辣椒串在风里轻轻摇晃,晃碎了满地斑驳的光影。

我开始每周开车带孩子回村过周末。母亲教外孙辨认野菜,祖孙俩的裤脚总沾着苍耳籽。某个深秋午后,她忽然指着后山说:"看见那片黄栌没有?等叶子红透了,能染出最正的绢布颜色。"我才知道她偷偷跟着短视频学起了植物染,屋里木箱底压着十几条渐变色的布帕。

除夕夜全家围在改造过的堂屋里吃火锅,电磁炉咕嘟声盖过了山风。母亲把烫好的毛肚夹给每个人,忽然笑起来:"当年以为好日子是住高楼坐轿车,现在想想,能在自己地里收菜,能听见你们说'烫嘴',就是顶好的日子。"火锅白雾氤氲中,她手腕上戴着我去年送的运动手环幽幽发着蓝光,那是我教了三个月才学会用的心率监测功能。

开春时村里通了快递站,母亲开始往北京寄咸菜包裹。二女儿视频时说玻璃罐被同事当宝贝收在冰箱,说这是"有机私房菜"。她脸上每道皱纹都在发亮,像山溪里闪烁的碎银子。昨天我回村,看见她正对着手机练广场舞,屏幕里二十几个老太太在跳《最炫民族风》,她的布鞋把晒谷场上的薄雪踩出一串歪扭的印章。

山还是那座山,但通向外面的柏油路已经修到第三道梁。母亲的等待没有停止,只是渐渐化成了别的东西——北京快递单上晕开的字迹,湖北儿媳学会的酸辣粉做法,染坏又改作围裙的棉布,以及每个周末准时出现在村口接外孙的那把老竹椅。她的好日子终究没有以想象的模样降临,却像春雨渗进石缝般,在无数个意想不到的褶皱里,悄无声息地漫出了青苔。

母亲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她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她的希望依然在延续。或许,她的“好日子”永远不会到来,可她的生活却依然充满了意义。因为,她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她的希望,她的爱,她的坚持,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母亲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希望与失望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与坚持的故事。她的生活或许平凡,却充满了力量。她的故事或许简单,却让人感动。因为,她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她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她的希望,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她的爱,是我们每个人的爱。

母亲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的生活,也在继续。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母亲的心,可我们知道,她的爱,永远都在。她的希望,永远都在。她的生活,永远都在。而我们,也会一直陪在她身边,陪她走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陪她等待每一个可能的“好日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重要提醒:打卡『第305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摘抄】:『每日金句:不要问你的...
    杰初待裱阅读 55评论 0 1
  • 常言道:“玻璃再厚不是墙,婆婆再好不是娘。” 虽然两个人都爱着同一个男人,方式方法却往往大相径庭。 婆说婆有理,媳...
    11dfb74119b1阅读 36评论 0 0
  • 今天又是一个令人开心的日子,第40个教师节,简书的友友好像教师特别多,祝大家教师节快乐! 只是今天是一个下雨天,一...
    清_昶阅读 1,159评论 13 89
  • 今天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恰是“老爸”的生日。午休前,翻开微信,留言老爸:老爸,生日快乐! 我的这位“老爸”,是...
    富春雪阅读 109评论 0 5
  • 今天早晨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阿紫的爸与奶奶。 梦中大概是下雪的日子。我心里雀跃着冲到下楼去赏雪。但是遗憾的发现,那些...
    一支青荷阅读 63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