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十七
---创新教学,决战课堂
本章的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因为,它直接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问题。多年来,一线教师广泛的进行了“高效课堂”的研究,甚至于个别学校认为已经找到了高效课堂的有效路径。现在来看,既很可笑,也很无知。把课堂的成效定义为“有效课堂”,是对课堂的敬畏。
本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如何认识有效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所谓课堂教学无非是精通知识的老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新的教学观主张,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发生的,课堂这一学习的场域,是在社会的、文化的情景制约之下,在众多的学生与教师在展开各自活动的同时,进行着借助交互作用而产生影响的活动。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说囊括了三个领域的过程: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并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分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主张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两个知识纬度互动的产物。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纬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基于新的教学认识论,当代的教学研究倡导两种新的研究方法。第一,社会互动作用分析。关注影响到学习或问题解决效果的“社会互动作用的重要性”。所谓“社会互动作用”的学习情境,是指聚焦一个目标(问题解决),众多的拥有同样或者不同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者,共同分享问题和情境,相互影响、思考和行动的活动。在这种互动中,隐藏着如下的因素:提供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与见解;把问题情境界定或重建为更加熟悉的形态;生成讨论,从而导致有效的解决策略的发现和选择;对产生错误的原因、现行策略的适当与否,作出评价和反馈。第二,个人认知过程的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因此,对每一个学生通过观察其解决问题的状、测量其完成课题的成绩,从结果来推测其内部的认知过程。但是,凭借所观察到的行为范式和最终完成的成绩,是难以推测其内部的过程的。为了面向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详细的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采取使学习者把内部过程加以外显化的方法,这就是话语报告分析和叙事报告分析。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创造有效学习的三个原则: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课题、内容和方法、评价均能适于学生的学习;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可以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承担起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从根本上说,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个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教师研究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了学科、超越了教室、超越了学校的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息息相通的共同体。
第二部分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有效教学的研究蕴含着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第二,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第三,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解决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换言之,揭示“传递中心教学的“的特征、本质及其危害性。根据日本教育学者的研究,“传递中心教学”的问题在于:第一,把儿童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存在,视为一张白纸,一种容器。。片面灌输知识的结果是,儿童原本拥有的主观能动性也被消磨殆尽。第二,使儿童丧失了学习的本来目的。学习的使命仅仅归结为记忆现成知识,在应试竞争中出人头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还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学”,反映了两种教育思想的根本对立,这是两种不可调和的价值取向。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说到底,就是实现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型。
有效教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由六个要素组成:主体(从事该活动的个体或小组)、工具(狭义的工具和电脑之类的物理性工具,和概念、语言、图式、符号、技术等心理性工具)、对象(主体和拥有关系的、含有主体动机的客体。对象是作为素材和问题空间而存在的,通过以工具为媒介的活动,转变成结果)、共同体、角色分工、规则。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美国的西尔伯曼在他的著作《教室的危机》中探讨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及其基础。他说,课堂教学的转型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班级氛围的变革;二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