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中国近海90%以上的水域几乎无鱼可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作为福建人,从小就吃各类的海鲜长大,也知道海鲜对海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鲜美的滋味,各种美味的烹调方式,极高的营养价值,连我们吃惯海鲜的都抵抗不了它的诱惑更别说生活在内陆,海鲜价高昂的朋友们了。
中国对鱼类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2015年,中国捕捞产量1300多万吨,年捕捞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的印尼和美国加起来还多。
中国也是全球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
作为吃货大国,我们不能低估吃货们的能力。
犹记得美国为亚洲鲤鱼的泛滥而烦恼时,跃跃欲试的吃货们扬言要越洋开火锅店,为美国吃完这些麻烦。
海鲜消耗能力可见一斑。
买卖多了,杀害自然也就多了。捕鱼也越发放肆了起来。电网捕鱼,声波捕鱼,灯光捕鱼…无所不用其极
海洋无大鱼可捕,就回近海养殖可卖出高价的鱼类。高价鱼所需的饲料就继续从海洋中捕捞小鱼,用机器搅碎投喂养殖。
捕捞时或用网孔极小的网捕捉,或用“海洋杀手”——底拖网,在海底来回拖拽,海洋底部几乎连根拔起,珊瑚,小鱼,虾米都不放过。
捕捞不是不可,但是要给海洋中的生物喘息的时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天地万物自有自己生长的规律。我们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如果能够在取用的同时维护他们的规律,给它们留足生长的空间,那么将来受惠的其实还是我们。
一条鱼在餐桌上只是一只即将入口的鱼,但让它在海里再多游几年,它能长得更大,繁殖更多的小鱼,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