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开头。我看过一个韩国视频,猫主人养了两只母猫,两只母猫都已生产并处在哺育期,然而母猫B 趁主人不在家,将母猫A的两只幼崽叼走并放进自己的窝,主人发现后,将母猫A的幼仔抱回来,并将母猫A和其幼仔保护起来,设置围栏,没想到母猫B 趁主人不在家时,翻越围栏,叼走了母猫A的幼崽,主人发现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并请来了宠物饲养专家,这位专家问道:在喂养的过程中,有没有对两只猫区别对待。主人回忆起来:因为母猫A是先开始生产,那时候给的照料多一些。说到这里,她恍然大悟,原来母猫B的偷崽行为是为了博得主人的关注。于是主人将两位猫妈妈的窝换成一摸一样,并把窝挪到一起做起了邻居,给与同样的照料。这样偷幼崽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了。
有一天我和一位中医师聊起大孩与二孩之间平等对待的话题,这位中医师颇有感慨。说到原先他养育过两条狗,其中一只相对瘦小,于是,他对于瘦小的那只狗给与了更多的关注,投食更多。然而有一次在喂食的过程中,没想到另外一只狗咬了他,他当时百思不得解,后来我给他讲上面猫咪的故事后,他才恍然大悟。咬他的狗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于是对主人产生了恨。
回到现实,很多家长因为二胎的到来,自然给与了二胎更多的关注,原本可以独占父母的爱的大孩,现在突然不再是被关注的焦点了,这种强烈的落差,体验到的是被抛弃的感觉。一个人对于本应该的到的东西,如果得不到,会表现得异常偏执,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证明:“我是值得拥有的”,而这种偏执所携带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曾经火爆的电视剧《花千骨》中的主角花千骨就是这么一个偏执狂,她不惜摧毁所有,甚至于自己的生命,来证明白子画是爱自己的。
作为大孩,首先会恨父母,因为父母的权威性,她不能攻击,于是将恨转移到二孩上,如果长期积累,那么便会有攻击行为。所以为什么网上那么多的段子,调侃大孩对二孩的各种攻击行为。其实是这都是父母的所谓的区别对待所造成的。
作为父母,应该首先认识到二孩的存在,对于大孩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如何处理好这种竞争关系呢!曾经有网友评论,说:我和孩子父亲对女儿说:你会爱弟弟吗?而女儿的回答是:你们爱我,我才会爱他。多么简单而又清晰的逻辑:只有我被满足了,我才会去爱别人。难道不是吗?所以作为大人,尽量给与没有分别的爱,如果实在是精力有限,无法照顾,觉察到大孩的情绪后,及时对大孩说:妈妈看到你的不开心和委屈,是的,你可以不开心和委屈。因为弟弟还没有办法照顾自己,如果没有妈妈的照顾,弟弟会可能会死掉。妈妈有时候没有办法注意到你,请你原谅妈妈,好吗?这样去照顾孩子的情绪,是不是会更好,而不是忽视孩子的情绪,或者当孩子求关注的时候,冷冰冰的说:妈妈要照顾弟弟,没时间理你,你自己去玩吧!有时候,大孩没有来由的攻击二孩,也可能是简单的想博取父母的关注而已。有预见的父母,甚至会在二孩出生前就对大孩说:将来弟弟/妹妹出生,会无法及时照顾到你,但爸爸妈妈是爱你的。这样就可以将孩子心灵伤害降到最小。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舒适的环境,认真地问问孩子,自己过往的行为是否对他/她造成过伤害,鼓励他/她说出自己的感受,共情她的感受,并道歉。如果孩子没有记忆,但确实意识到自己有过不平等的对待行为,那么也可以描述过往的事实并真诚的道歉。孩子虽然意识层面没有记忆,但情绪会在身体积累,此时说出来,也能引起共振。达到治愈的目的。
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了,也不用第一时间去制止。如果你自己去观察,孩子们闹矛盾,如果自然平息,再过一会,他们就会忘了刚才的矛盾,又能开心的玩到一起了。如果一方寻求父母的支持,那大可不偏不倚的讲事实,如果此时,大人一脸埋怨的扯开大孩,并开始“正确教育”,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好),你是哥哥/姐姐,应该让着妹妹/弟弟。无疑会加剧矛盾,或许当时平息了,受到批评的一方会积累怨气,并找机会发泄在下一次的矛盾中。还有另一种情况,被冷落的一方如果认同了父母对自己的投射(评价),即“我是不好的”,我不值得被平等对待,那么成长后,他可能是在家里任劳任怨照顾家庭其他成员的孩子,进入学校,面对霸凌,不敢反抗,踏入社会,面对同事,面对上司,受不平等对待也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自我价值感低,成了那个永远被看不见的人。 回忆同年,我就是这样被教育的,我的弟弟比我小五岁,童年记忆里,我们经常干架,出现矛盾,妈妈和奶奶都是这样教育我: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然而我并不是那种很“乖”的孩子,所以我和弟弟之间的小打小闹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长大之后,自然也不算亲密。
所以,请相信每个生命都渴望被平等对待。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