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初为人父,接近而立,一事无成。
远离熟悉的同学和城市,在一个新的地方,生活,工作。
偶尔和旧时的同学联系,闲时回忆同窗时的往事,略生感慨。大部分人,还是从前的样子。你看那些聪明、成绩好的同学,混得都有声有色。出国的出国,考研生的考研生,一如既往的努力,优秀。成绩较差的,靠着父母加上自己的能力,也有几个混的很好。重点是我们这些中庸的(不,或许我应该被划作平庸的档次),仍然在瞎晃荡。
人家那从小爱读书的,聊起来就是谈吐不凡,写的文章更是令我啧啧赞叹,羡慕不已。埋首苦读的,已在国内外深造,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特立独行的,风格依旧,不论见解亦或吐槽,令人耳目一新,一番与众不同的呈现。调皮捣蛋的分两种,一种敢说敢拼,闯出了自己的小天地;一种仍旧傻玩,上班下班,游戏喝酒,寥寥终日。
人们说,三岁看老。小时候满腔热血,就是不服,觉得大了自己就会不一样,一切就会好起来。那时的字,难看无比,觉得长大自然就好了,如今呢,依然是无骨无神,站不起来,只怕还不如邻居小孩的工整。今天的作业没完成,累了困了,想着明天继续,可明天总是连重新翻开作业都需要一番思想斗争。这样的习惯和思维一直延绵至今。
我们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太久了,温水青蛙,已然麻木不觉,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同学的成功和努力不是拿来让你羡慕、难受、抱怨和自怜的,而应该是一面镜子,一泓清水,令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只需看看曾经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你的人,都小有作为,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过于贪图安逸,忘记了生活的残酷,逆来顺受,凡事只想匆匆了事赶紧回家好躺在床上边喝可乐边吃薯片边看美剧。
我们不自觉的比较后,很难端正心态。过于关注差距本身,忽略造成差距的原因,缺乏弥补差距的思考。凡人皆感性,可以理解。但如果你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静一静,想一想,为什么,怎样做,或许会是个不错的开始。
于我。
阅读,看了几页书,厌烦,读不下去。吸口气,望望窗外。不去想什么励志鸡汤,听什么热血歌曲,比别人怎么怎么样。只消回首过往那个浮躁,焦虑,逃避的自我,畅望幼时理想中要成为的那个人,便可沉心静气,融入书页,融入环境,融入世界,默然定格,像一幅画。
学习,碰到难处就卡住。要么悄然走神,要么拍案而去,要么一瞥答案,浅尝辄止。学一个小时,休息两个小时。过去的常态。如今,摒弃一切负面情绪,凝心静气,不慌不急,潜心其中,哪怕百思不解,哪怕差的还远,哪怕原地踏步,不去想,只动脑,思考,沉下去。
做事,忙活着当前一摊,不忘惦记接下来一堆。洗衣服,光想着洗完好去削个苹果,躺着悠哉看pad。写着这封邮件,考虑着那个客户怎么应付。下午要去接新客户,一上午魂不守舍,躁动不安。改之,做好计划和安排,然后只关注当下,一心一意。
从善如登,多年的积习岂是朝夕能变。说的这么热闹,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我也不是次次都能做到,但大部分时候可以,那就再接再励吧。
褪去蒙蔽多年的想当然,渐渐尝试独立思考,才醒悟自己多年活在自我编织的迷幻里。不去练习,你的字永远那么垃圾;不去行动,你的理想永远只在远方;不去尝试,你的梦终究还是一个梦。什么都不做,一切不会变的更好,你,一直是你,一成不变的幼稚无知的自己。
就像本文,开了头,不知如何继续。思绪杂乱,往往不自觉演变成自责和自省,几次三番停滞,一如我扭捏的性格。三天下来,调整状态,抽空写点,这才有了些模样。
这个时候,努力的动因不再是什么高尚的要成为多优秀的人;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不过是想在弥留之际,忆往昔,不留遗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