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嘛簧,灯影人生——以敬家班为个案的环县道情》读书笔记

黄虎 著《悲情嘛簧,灯影人生——以敬家班为个案的环县道情》

阅读章节:摘要、绪论、第一章、后记


思维导图:

《悲情嘛簧,灯影人生——以敬家班为个案的环县道情》全文架构

本着以“一篇长大的论文是如何形成的”为目的,选择性地读取了黄老师整篇论文的四个部分。毋庸置疑,实为敬佩,但在“仰视”文章之时,内心的疑虑也层层不断。

首先,只看目录,用时40分钟之久,“抄录”出全文架构,以初步整合对整部论文的初识,便整理便思考其中对不同标题的顺序安排与学术逻辑。虽然“没思考出啥来”,但对老师的思维模式与思考过程产生了初步的认知,并有助于我进行选择性地阅读部分章节。

其次,我从摘要入手,边读边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的确感受到了老师逻辑之强大。字字珠玑,条理清晰。

摘要

由摘要可感受到,老师对考察对象的明确性,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的把握与认知,是十分到位的。从中我渐悟到,学术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的支撑,研究的方法论亦尤其重要,涉及的学科领域也需广播。无论是民族志方法所对应的“历史、运作、文化”,还是音乐学方法所对应的“音乐形态”,亦或是解释学方法所对应的“内在关联” ,都是需要广博的学科知识与“根根分明”的逻辑思维的。

绪论部分可为一个完整章节,其中,老师环县道情皮影的相关研究、主要议题和问题,以及研究思路进行了详细说明与梳理,使得研究目的更加明确。

绪论-第一节


绪论-第二节

在绪论中,老师多维度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以历史维度(时间轴)对考察对象的的研究分期进行了梳理,以地理维度对研究对象所处地理位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明晰了研究对象在各个方面所存在的研究价值,以及需尤为关注的研究角度。

有了摘要和绪论的“地基”,随后进入论文的第一章:“地理文化背景与田野考察叙事”。

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第二节

在第一章中,老师以三次跟踪调查为主要叙述对象,进行了对同一考察对象的不同维度的追踪。第一次的考察由于时间原因与临时学习任务,无法更加深入地进行了解,那么,追踪调查就不可忽略了。其次,在呈现考察成果时,表格式整合是直观有效的,但是其中的分类过程又是些许艰辛的。最后,我进一步学习到了“深度访谈”的重要性。老师运用了不小的篇幅将采访要点分级罗列出来,这是我之前没有做到的。从采访提纲中,我认知到了对被采访对象的“层层递进”十分重要,每个问题之间都是存在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的。

后记中,老师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博士论文的选题过程进行简要梳理,并致谢自己人生与学习道路中的“伯乐们”与亲人们。确是让我感受到了“真诚”二字。


收获与疑惑:

收获:

1、地理文化背景是基础。

2、双视角切换:主位-客位、局内人-局外人、研究者-资讯者

3、文风:学术性+风趣性

4、研究方法:民族志、音乐学、解释学

5、研究过程:梳理大量相关文献——田野考察(追踪调查)——描述与阐释

6、学术态度:真诚

疑惑:

1、每一章的一级标题中,冒号前后的内容顺序是否应颠倒过来?如“攒人、台口和账份:戏班运作”,为何不是“戏班运作:攒人、台口和账份”?逻辑关系是否相反?

2、绪论部分中,对其他相关文献分析的比重是否过大?即便为了奠定正式章节的基础,“前缀”也不免过多?

3、我认为在深入当地生活中,老师在深度访问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对其音乐和戏曲进行些许(“皮毛式”)地学习,那么,感知也许会又有些许深刻。

我被老师的文字风格所感染,在此摘录几句:

这是论文选题之后,时时刻刻悬在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任何机会都是化了妆来到面前的”。

想象永远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行动会冰释不安并解开难题!

豪言要么是无知的孪生兄弟,要么是超强自信之子,自己显然属于前者。

也许,学术论文也不一定都是冷冰冰的学理与范式,在此之中也可以幽默与风趣,而这幽默风趣,当然也是饱含哲理。也许,这,就是水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