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比你想要的要更加具体,
托付给别人就意味着把选择权交出去,
最终等一个还可以的结果
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中,曾提到一个“二手生活”的概念,她说:
“轻易听信别人告诉你的,让禁忌阻碍你的视野,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我把这叫做二手生活。”
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照着世俗的真理,把自己框定在他人的模式里,并且乐在其中。
结果,思想是他人的评价,情感是别人的真理,生活是他人的标准。
表面上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实际上迷失了自我,贫瘠了内心,带偏了未来,黯淡了原本独有的色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成年人丧失个性,是从心甘情愿过上“二手人生”开始的。
而一个人最大的清醒,是拒绝“二手生活”,过好自己的一手生活。
曾在电台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八哥聪明又勤奋,一天它想学人类说话,于是每天跟着主人学舌,很快就学会了。
不久,动物界召开趣味比赛。
八哥立马报了语言项,想着肯定能脱颖而出。
八哥在后台听着只会“呱呱”叫的青蛙,捧腹大笑。
可比赛结果出来后,比赛冠军是青蛙,八哥再也笑不出来了。
它不理解找山羊抱怨。
山羊说:“你学会了人类的语言,可是你丢了自己,”八哥恍然大悟。
这只八哥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橱窗人”。
它意指:有一种人,他们穿时尚衣服、去高档餐厅都是为了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品位、成就、格调和优越感。
可是最终,他们却在这场华丽盛大的展览丢掉了自己,成了看似完美的“橱窗人”。
这世上最愚蠢的事情,便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模板,指望靠“二手经验”收获好的人生,结果却丢了自我。
有人问作家王尔德:“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王尔德答:“太多人活得不像自己。”
深感赞同。
活给别人看的人生,是一场灾难,注定收获不了好的人生。
尼采曾经说过:“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从小到大,从工作到结婚,看上去似乎是过着与常人无差别的生活,但实际上却过着一种被他人设定好的“二手人生”。
他的人生轨迹,都像是被自己的夫人设定好的剧本,每天的日常活动,生活事件都有条不紊地重复着,时刻都曝露给观众,在外人看来,一片其乐融融。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完美”人生后,他终于感到生活的不对劲,当发现自己就像是活在漂亮瓶子的蝴蝶一样时,他想要逃离,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最后,他突破了重重困难,甚至不惜抛妻弃子,去寻求自己的六便士,终于过上了一手生活。
反观我们自己,会发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否也在不经意间像斯特里克兰一样,过着未经察觉的“二手人生”。
看似完美的人生却索然无味,就像德雷谢维奇说的“优秀的绵羊”。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的确,别人建议再好,终究不能代替你亲身经历感受,适合哪种生活,过得舒不舒服,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只有选择为自己而活,把握节奏,真实地做自己,就算自身光芒再小,但也是属于自己的微光,不断聚集终有一天会大放光彩。
当代人最大的危机:沉迷“二手生活”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好像都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来的,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上了 “二手人生”。
比如:
点外卖或者出门吃饭,下意识就在APP里找评分高的店,看别人的评论点菜;
出门旅行,必会花上大把时间搜索攻略,然后严格刻画相同的路线,过后总觉得,旅行很少有什么惊喜的细节;
遇到点问题,不用刻意思考,从别人口中,从网上搜索,就能轻松得到答案,然后依赖他人的经验和感悟,对人生世事做出判断和选择。
最后,大脑“生锈”,索性就放纵自己沉迷这种二手经验里,过着快乐劣质的“二手”生活。
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这样的“二手生活”。
朋友小A就是这样的人。
总把类似“太用力的人,走不远”,“女孩不需要那么拼命,要被宠着….”等各种人生道理,当作自己的价值观。
每次出门,她都要花上大半天时间研究穿搭和攻略去哪里吃、玩什么,甚至拍照角度都要一模一样,完全照搬别人的样子生活。
后来,她分手了,可笑的是,分手原因竟然是因为情感专家的一句话。
情感专家说:“爱一个人,就是把她当公主一样捧着,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
为此她把这句话信奉为自己的恋爱准则。
要求男友时刻要回复消息,每个纪念日都要给足仪式感,即使是她的错,男友也要哄着,稍微没满足就生气说男友不爱自己。
男友终于受不了提出了分手,说和她在一起太累,她的人生完全是照搬过来的,没有一点真实的样子。
看完是不是觉得很可笑,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已经活成了像小A那样。
这让我想起《后会无期》那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你听到的不是真的“道理”,或者并不适合你。
听越多的建议,只会产生更多疑虑;看越多的经验,只会产生更多焦虑。
最后,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并不需要复制别人的经验也能过得很好。做最真实的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