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大力老师对第1章的讲解,感觉思路变得非常清晰,在大力老师的讲解下,我也试着把知识点串起来。听过课再课本时就不会固着在每一个知识点了,能够把握整个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后记忆就顺畅多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感觉自己的机械记忆能力退化了不少,单靠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让我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略感欣慰的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对整体的把控能力增加了,在掌握事物的相互关系后能够快速地理解课本的内容,并思考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应用。
因为没有提前预习,所以我对第1章的基本思路不是很明确。听完完整视频后,我基本理解了第1章有三个部分组成。第1节以区别的方法让我们理解心理学。通过心理学的英文词的最初含义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给出了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从根本上说是有关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并列举去了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三种途径以及涉及的领域。
通过区分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关系、心理学与占星术、笔迹学,算命、阈下信息等伪心理学的区别引出批判性思维,探讨6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这样当我们在面对新的观点时,我们就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观点的来源是什么?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证据是什么?结论是否会被偏差污染?推理过程是否避免了常见的谬误?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多元化的视角?在这样一系列的追问下,我们就会明白所面临的观点是否符合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可这一观点。
接下来本章的第2节从心理学发展的进程总结出了心理学的6个主要视角。宏观的角度来说,心理学看问题一般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视角。因此,可以吧,6个视角重新纳入到这三个视角当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1.生物学视角。属于从生理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基因决定的,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乐勒迪卡尔迪卡尔一句很有名的经典话就是“我思故我在”。
2.认知视角和行为主义视角以及全人视角,我认为都属于心理的角度范畴。
认知视角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个人独特的独特的知觉,知觉,解释,期望,信念和记忆模式决定的。代表人物是威廉冯特和威廉詹姆斯。
行为主义视角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中的刺激以及以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决定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华生和斯金纳。
全人视角包括心理动力学观点,人本主义观点和特质与气质学说。动力学观点认为无意识心理过程决定人的行为。代表人物是西格蒙德.弗洛伊特;人本主义观点认为:成长及充分发挥潜能的内在需求决定人的行为。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特质与气质类型认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情境下具有一致性的独特的人格特点决定人的行为。代表人物是古希腊人。
3.发展视角以及社会文化视角,我认为属于社会的角度。
发展视角认为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人的行为。代表人物是玛丽.安斯沃斯和让.皮亚杰;社会文化视角认为情境的力量决定人的行为。即社会与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有可能超越其他所有因素的影响。代表人物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菲利普.津巴多。
在学习了以上6个视角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行为,可以试着进行解读,通过练习从多个视角的解读某一类行为,我们的大脑会变得越来越理性,我们不不仅能够更加理解他人,接纳他人,而且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应对的方法和策略也会越来越多。
第3节主要是教会我们如何发展新的知识。心理学家通过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检验他们的观点。科学的实证方法共有4个步骤。提出假设、收集客观数据、分析结果、发表评论和重复验证结果。
这里有一个对我们特别重要的提示:当我们应用某一个普遍的科学观点的时候,我们要首先去看它的假设。如果观点的假设条件和我们的客观条件不符合,我们就要慎重应用观点。因为所有的实验观点都是经过取样完成,也就是说观点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而我们面临的个体或许不具备普遍性特质,也就是不在特殊取样的范畴。
5种心理学研究类型:在收集客观数据的时候,有5种具体的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样也具有局限性。分别为实验、相关研究、问卷调查、自然观察、个案研究
思考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以及伪心理学的危害。
统观这一章,我觉得在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应用批判性思维。这样我们对不同寻常的新疗法、惊人的心理学突破和宣称能开发潜能的产品,就会保有一份怀疑的态度。生活中我们要经常停下来想一想证据是什么?这些说法是否只是体现了人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