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对年轻人来说有什么“政治正确”,「有趣」排第一。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类话——
好看的皮囊太多,而有趣的灵魂太少。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
我就有一种昨晚吃的饭上涌噎在喉咙的感觉。
然后「有趣」就变成了最大的政治正确。
▼
找朋友要找「有趣」的、找男朋友要找「有趣」的、找女朋友要找「有趣」的。
你知道你为什么活得不太开心吗?因为你不够「有趣」。
“姑娘,你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那个有趣的姑娘,我想陪你喝遍世间的酒。”
……
可能你也被这类说法打动过,所以我不准备接着往下举例了,以免拉仇恨。
▼
为什么「有趣文化」会突然盛行?
是人们突然真的想变的「有趣」了吗?
认可这类『有趣』文化的人,一般有两种操作:
试图让自己变得『有趣』
用『有趣』来筛选他人
归根结底,他们只是想让别人喜欢自己。
变得有趣这件事,看起来成本低,谁都可以做到,和背景无关,和身高长相无关。
这就好像告诉一个男生,不论你帅不帅有没有钱,我都能教你怎么泡到女神一样。有这种低成本神技,就有大量愣头青趋之若鹜。
有什么比不用付出多少就能得到的事情更让人向往呢?
而拿「有趣」筛选别人,也是一种自我麻痹,以此宣誓自己就是一个「有趣」的人。
就像你说,“我不想和「不孝顺」的人做朋友”,意思就是你自己很孝顺咯;“我不喜欢和看重物质的人做朋友”,意思就是你自己很不看重物质咯,也可能是实在太穷了;“找朋友就要找「有趣」的”,就在自我暗示,自己就是一个「有趣」的人呢!
所以信仰这种文化的人,要么很无趣,要么强行有趣。
甚至在这群人眼里的那些有趣的人,他们反而是不标榜这种「有趣文化」的。
也就是说,当你一直在追逐变得「有趣」这件事的时候,你是在南辕北辙。
所以,变得「有趣」是一个伪命题。
而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才有价值。
如何避免变得「无趣」?
▼
我们在社交生活中,最恐惧的事,就是担心别人觉得我们是很「无聊」的人。
首先你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真的「无趣」或「无聊」的人或事物。
最简单的例子,艺术。
大多数美好的画作,画的都不是什么稀有的猎奇的事物。他们画的都是最日常的东西,但是通过特别的视角、个人化的经验、主观的情绪。
随便举一幅。比如丹麦画家Christen Købke的这幅画,就画了一株草,看似再普通不过了。但就像其他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他知道怎么去观察自己的内在世界,再用一种毫无保留,极具个人特色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成就了一幅很“日常”的杰作。
就像世界上没有无聊的河流、无趣的树木一样,也不存在原本就无趣的人。
▼
当我们说一个人「无趣」的时候,我们通常是说一个人没有勇气或意愿去表达自己,去让我们知道,成为他,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当我们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渴望、嫉妒、悔恨、悲哀或梦想,当我们由衷并合理地表达内心的素材,就能吸引到他人。
「有趣」的人不是说一定要经历特别刺激的事情,或者参与特别伟大的事件,或者环游世界。他也可以是一个羞涩的人,但是他诚实地倾听自己的内心,做一个诚实且合格的表达者,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大脑和心脏的震颤。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时常看到有些文章中,明明很平常的故事,明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但是还是很吸引人,我们还是觉得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我们日常表达的时候,我们通常过于专注体察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我们希望窥见别人的内心,以此观察自己是不是激起了对方的兴趣。
于是我们变得谦逊、稳重,我们把自己心里最「有趣」的部分忽略了,表达出来的都是外在世界的细节,比如谁参与了这件事、这件事发生在哪,当时天气怎么样等等。
我们没有释放自己的勇气,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悔恨的时刻,你突如其来的心动,你的闷闷不乐,你凌晨三点莫名的开心……
我们对内心感受的忽视,不是一种疏忽,而是我们刻意选择的、小心翼翼的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把思想从那些可能危及自尊或会使自己变得过于「特殊」的感受中,隔绝开来。
我们对世界上不重要的事情喋喋不休,因为我们不敢毫不妥协地审视自己的内心。
▼
你很难观察到「无趣」的5岁的小孩,但很容易觉得45岁的中年男子很「无趣」。
5岁的小孩,比起45岁的中年人,内心并没有更多更「有趣」的感受,而是小孩子对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几乎不加限制的。
他们没有什么生活经历,他们没有被伤害过,他们更忠于自己的内心,他们很少去刻意回避。
所以他们会坦率地告诉你他们的感受,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奶奶,他们觉得自己的弟弟怎么样,他们对自己成为发明家的计划是多么的激动……
甚至当他们随着音乐跳起舞来,都是那么随性,没有顾虑。我们会觉得小孩子幼稚的舞步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随心。而成年人很难做到这样忠于自己的情感,我们跳起舞来是那么束手束脚,甚至并不敢跳舞。
我们甚至不敢摆动自己的身体,我们怕别人笑——自尊;我们怕自己太吸引眼球——过于「特殊」。
然而事实是,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朋友,他能挣脱这些限制,他有勇气去完全地表达自己。即使他的动作很滑稽,你可能会笑,你依然会钦佩他,羡慕他,觉得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
随着我们长大,这种宿命般的意志,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普通」。
尽管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我们很可能还是被人认为「无趣」,因为我们已经失去最真实地认识自己感受的能力了。
我们会被卡在仅仅知道自己有某一种感受,但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它。
所以我们仅仅能表达一件事情是多么好看、多么激动人心、多么恶心,但是无法让他人本能地理解你的感受。
我们通常变得「无趣」,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而是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
▼
所以你可以发现了,如何变得「有趣」和如何避免「无趣」,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不一样的。
前者在于追逐心灵的麻痹,后者在于释放自己的封闭。
其实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窍门,来避免变得「无趣」。我只是想告诉你,「有趣」和「无趣」不在于你做了什么令人羡慕的事,或者变得多么优秀,不是关于外在与展现,而是关于内心与表达。
仅仅扭转一个观念,可能你自己会找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