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章作者写数字技术与“赢者通吃”,在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爆款策略是不是会被取代或者受到冲击。结论是否定的,作者的视角是站在市场需求,数字技术为消费群体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选择方式,但最后的结果是赢者通吃效应依然有效。
计划要把这一本书读完,虽然从娱乐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并不好读。但读下去会发现挑战了舒适区,会给自己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周围。
今天读第6章:数字技术与“去中介化”。
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分析一个个实际发生的案例,娓娓道来。
2007年,电台司令乐队以一种颠覆传统发行方式震撼了整个媒体界。他们不再依附于任何唱片公司,直接从乐队官网发行专辑《彩虹里》,付费多少由消费者自己决定。实践证明《彩虹里》上市相当成功。
这引起唱片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一旦创意人才能够像电台司令那样轻松地直接面向消费者推广各自创意内容时,现有的制作、发行商真的会成为多余的存在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内容制作商和零售商们很快就会走向末路——他们所奉行的爆款策略也必将随之覆灭。
这里,电台司令乐队的做法相比之前的作品发行方式,叫做“去中介化”。
很有趣的是,今天大家都在说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和这个是一起的吗,在读整本书读过程中,都可以不经意的带着这个问题。
继续回到这个故事中来,电台司令等相关实例表明:去中介化现象普遍发生的可能性还是极小的。也许相比较上一章担心的长尾,去中介化趋势会对现存娱乐公司构成更大的威胁。
但实质是,一个创意人才可以避开渠道合作伙伴去发布其作品,但不能轻易摒弃其发挥的的渠道功能——这就是“经销铁律”。
作者又讲了一个图书出版界的实例。
阿曼达17岁开始写作,被誉为“自助出版界的宠儿”,2010年,她在全职工作之余,借助在线平台出售自己针对年轻读者所创作的一系列超自然与反乌托邦小说。她没有寻求任何传统出版商的帮助,相反,她直接与亚马逊、巴诺网上书店零售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然而,她却在2011年,将自己新创作的超自然四部曲——《水歌》系列卖给了大型出版商,并最终与麦克米兰公司下属圣马丁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
她自己是这样说的:我想成为一个作家,不想一周花40小时去处理邮件、设计封面、联系编辑等。
她的选择说明,她还是希望“中介”来发挥其原来的渠道功能。
作者总结:
数字化一般会引发两种有趣的现象。第一,许多创意人才会借用技术将产品直销给消费者,进而通过在线渠道一炮而红,但后来又会重新寻求与知名媒体制作商的合作,并与之达成高价协议。第二,少数超级明星在通过传统渠道走红后,会采纳更吸金的运作模式,通过在线平台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可以说,数字技术非但没有削弱爆款和超级明星的角色,反倒进一步深化来赢家通吃的竞争趋势,也会导致娱乐产品市场集中化程度会越来越明显。我理解为,中介之间也会有头部现象。
最后作者还举例了BAM和NFL,分别是体育媒体公司,前者前调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付费内容业务,后者十分重视与媒体公司的授权合作。他们都非常成功。作者分析,不管是致力于为超级球迷提供超级服务,还是重视利用拥有爆款内容,他们都是在强化控制与影响力。掌握爆款内容(比如棒球和橄榄球的球迷群体也还是一个很大的需求群体),能获得更大的实力与影响力。
这一章作者的观点是,数字技术引起的去中介化,并没有最终“去中介化”。爆款策略依然有效。
这里有自己的一点思考。
那个时候作者知道今天的区块链技术有可能会颠覆“中介化”吗,它们两个都在说的去中介化所指是否一样?
图书出版也好,娱乐也好,我觉得发行渠道一样不会被取代,至少短期不会,就比如都用区块链技术,渠道功能也还是要满足的,不然,现在说是区块链技术来了,为什么又开始强调社群呢?社群又需要基于什么成立?
问题先放这里,还可以尝试这样问,即便区块链技术真的来了,那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等这些创意内容,就不存在了吗?
爆款策略在区块链技术所将要颠覆的各个行业里,是不是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