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杨勇
这是中国式众筹里我最喜欢的杨老师金句之一。多么深切的领悟!中国儒家传承几千年的“内圣外王”之道,从格物开始,首先是训练自己。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统基础上,高度凝练修身之道在“致良知”。佛家修行闻思修,戒定慧,也都是强调修炼自身的功夫。现代的身心灵修行之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从夙世轮回的角度看,人生从有而来,向无而去,当然宿生印记都刻入阿赖耶识,成为转世的内在灵性之光。
言语简单,但是真修起来,却难如登天。从孩提开始,3岁之后,我们就受后天的家庭、环境、社会、国家等等所影响,在我们的知见中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在遇到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的时候,便不断地用之前的累积来对比验证,然后产生一个或强化或改良的印记,再难于塑造一个全新的“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得道修行人大多隐世,避开尘世纷纷扰扰的纠缠。这便是有关“舍得”的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至理也。
在尘世间的行者,要不断的觉知和调适自己,便离不开众生的观照。重要的不是你对众生的观照,而是透由众生对自己的观照。有哲人说,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所有缺点往往在你自己身上也经常在发生。我自己也经常有这样的体验。所以要处理好自己的关系,便需要不断的在关系的建立、维系、发生发展中去观待自己。把身边的关系看成是镜子,对镜修身。当你照的镜子足够多了,便更容易认识自己,在关系中便更加的达观自在。
从这个角度看,尘世亦有尘世的修行,世间便是修道场。在这个道场中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识得众生百态,加以调适你自己。所以开放自己,与更多的人去链接,去维系更多的关系,在每一段的关系中觉察自己。
当然,重要的是,融入关系的场域,秉持中道的智慧,做中立的观察。在中观中上升识见,最终迈向无上解脱的路径。借境修身,无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