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作者格雷厄姆生于爱丁堡,五岁丧母,九岁随父迁到伯克郡,在泰晤士河畔度过了如梦的童年。二十岁时,格雷厄姆进了英格兰银行,却与同事格格不入,反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并广交当时的文化名流,一有机会就逃离都市,重返乡土。1897年,三十八岁的格雷厄姆认识了小他三岁的埃尔斯佩斯。两人于1899年结婚,次年五月,儿子阿拉斯泰尔出生。然而,这个孩子天生单目失明,另一只眼也斜得厉害。夫妻俩不愿面对现实,宠溺地称儿子为“小老鼠”,并坚信他是一个天才。孩子四岁起,格雷厄姆每天晚上都会为他讲一小段动物故事。1908年,这些零碎故事集结出版,便成了《柳林风声》。这个有着不幸童年的父亲,却在给儿子的信中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天地,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体味到了美,让成人忆起了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个纯真世界:头枕着晃悠悠的小船,心向蔚蓝的天空敞开……
故事发生在岸边的柳林。确切地说,格雷厄姆笔下的这群小伙伴,其实写的就是英国乡绅。那里风光旖旎,他们或泛舟湖上,或围炉夜话,虽偶有争执,却从不会真正记恨对方。故事的基调是优雅的,描写的笔触是细腻的。作者不仅优美细腻地写景绘物,还生动俏皮地描摹书中角色的丰富内心,几乎不动声色地写出一系列复杂微妙的情感体验,时时刻刻牵动读者的心。
分享特别喜欢的一段开篇:
【漫无目的地闲逛,让鼹鼠觉得快乐极了。不知不觉间,眼前突然出现一条丰沛的大河。鼹鼠这辈子还没见过大河呢!这个滑溜溜的庞然大物蜿蜒曲折,“咯咯”笑着朝前奔去,“咕”的一声抓住什么,下一刻又为新的玩伴哈哈一笑,撒手将刚才抓住的东西扔了开去。即便新的目标一时间挣脱它的钳制,下一刻也会再次落入它的掌心。整条河都在摇曳、颤动,闪闪发光,明明灭灭、打着旋儿地沙沙作响,叽叽咕咕地冒着泡泡。鼹鼠简直看呆了,一时间心驰神往,着了魔似 的沿着河岸小跑起来,活像跟在大人身边、听惊险故事入了迷的小娃娃。终于,他跑累了,一屁股坐在河岸上。可大河依旧滔滔不绝,仿佛在讲述这世上最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地心深处,并终将汇入永不知足的浩瀚海洋。】
书中的动物不需要拟人,因为他们就跟人一样,比邻而居,没有物种之别。《柳林风声》不是猎奇类的探险小说,也不是说教式的呆板故事,作者笔下的蛤蟆甚至算得上顽劣乖张的“问题少年。”在别的故事里,蛤蟆或许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反派,是家长让小朋友们切莫模仿的对象。可在格雷厄姆笔下,这个喜新厌旧、狂妄自大却知错能改、珍视友谊的浪荡子,真是可爱极了。虽然他偷车、越狱,兴奋起来忘乎所以,好了伤疤又忘了疼,但朋友们会因此而厌弃他、离开他吗?不会!不管对方做了什么错事,因为是朋友,所以都可以包容和原谅。最为纯真的友谊,总是没有道理的!
这也是一本关于家园的书。鼹鼠在春光的诱惑下跑进柔情水乡,又在家轻柔的呼唤中回归地下——“家!这就是它向他传递的讯号。那些亲切的召唤,随风而来的轻柔碰触、那些无形小手的又拉又拽,全都来自同一个方向!啊,现在,它一定近在咫尺……”。此外,惹是生非的蛤蟆也经历一番苦战,才从黄鼠狼手中夺回祖传的府邸。水鼠呢,永远忠于他那日夜奔流不息的老河,认为“这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事,比得上乘着小船四处游荡,一半儿都比不上!什么都不干,就只四处游荡……”
一边惦念老家,一边牵挂朋友,左右为难的鼹鼠真是既可爱、又让人心疼:
【可怜的鼹鼠孤零零地站在路中,心都碎了。一大股伤心的泪水在胸中聚集,慢慢汇拢,眼看着就要冲上喉头,一发不可收拾地倾泻而出。但即便面临这样的考验,他对朋友的忠诚依然没有丝毫动摇,一刻也没想过要抛弃水鼠。与此同时,老家仍旧一刻不停地送来信息:先是哀求,然后低语,接着又如释放魔法般念起咒语,最后竟专横地下起命令。他不敢在这充满魔力的地方耽搁太久,只得狠下心来,猛地扯断心弦,把脸冲向大路,顺从地追随着水鼠的足迹而去。然而,那丝丝缕缕的淡淡气味仍在他鼻端萦绕不散,责备他有了新朋友,就无情地忘了自己的老家。】
除了友谊和家园,书中也有部分看似与主线情节无关的片段。周作人曾认为第七章美是很美,却太过玄奥,并怀疑这是西方文人的通病。我却觉得这段小水獭被潘神所救的篇章充满童话气息,亦真亦幻,引人遐思。有人说,第九章属于旁逸斜出的冗言赘语,我却觉得它诙谐有趣,正好可以让读者在经历了蛤蟆出逃的紧张后,获得片刻的放松和安宁。
书中部分插图
推荐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
优美的文字,细腻的图画,我最爱的一版《柳林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