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哈罗德接到了一封老同事珍妮的信,珍妮已经二十年没和他联系了,现在她身患绝症,是写信来向他告别的。
哈罗德年龄六十五有余,身体孱弱。长期平庸乏味,按部就班的生活,使他稍显颓废,没有活力。长期以来,他的价值观大都是妻子莫琳灌输的,哈罗德基本没做过自己真正的决定。
他准备寄信给老同事途中,受到一位卖汉堡女孩的鼓舞,当机立断独自一人徒步去看临终的珍妮。
他甚至来不及回家拿上手机,带上换洗衣服,也来不及跟妻子告声别,就匆匆上路了。有时,理性的决策在感性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徒步去看珍妮会让她康复”的信念,像根一样深深扎入哈罗德的脑中,疯狂生长,根系如同绳子牵引着他,不断的往前走。
1.艰难跋涉
哈罗德从来都没有经过徒步训练,他穿着一双帆布鞋,徒步去贝克里郡的想法引起了路人的嘲笑,“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帆布鞋想去贝克里郡?太不可思议了!”身体的不配合与他的想法在哈罗德体内拉锯般斗争着。磨破脚的痛苦掺合着对自己是否能徒步到达贝克里郡的迷惘快要把哈罗德吞噬,看珍妮的信念又从另一边把哈罗德从吞噬的黑洞中拉扯出来。他就这样走着,逼着自己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
2.医生的点拨
哈罗德遇到了玛蒂娜医生以后,人性的温暖又一次浸润了哈罗德的心。如果说,刚开始时,哈罗德自己对徒步去看珍妮这一举动也带有怀疑的话,从这一刻起,朝圣般的举动从迷惘变成了坚定。
有些事情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有了新的开始,其实只是在重复以前的步伐。
以前他强求了自己的身体,承受了无法承受的痛苦,和身体之间的战役,他输得无可奈何。现在,他更懂得如何爱惜自己的身体,他开始买胶布,在水泡没有磨破之前就护理它。身体不再万般痛苦后,哈罗德才达到了身体和心灵和谐一致。
他开始欣赏周围的景物,看云卷云舒,辨别认识各种植物,倾听旅途中不同的人的故事。他发现再平凡的人也有不为人知的黑暗和坎坷。这场朝圣之旅不再只是一场苦行僧的修行。
3.反思中洞见自己
一路走过去,往事像电影一样,在哈罗德脑中不停的回放。从刚认识的妻子莫琳年轻柔软的身段,到出生的儿子戴维可爱活泼,再到酿酒厂的往事。一幕幕,在他脑海闪现,连绵不断的画面,一幕幕那么清晰。一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恶魔,一点点被拉扯出来。
他想回避,想停止,却是徒劳。伴随不断向前迈动的双脚,像有双无形的手一直在拉扯出心底深处的恐惧。他终于正视了儿子戴维的自杀!恐惧的恶魔一直隐藏于深渊,在哈罗德的想象中愈发放得巨大,一旦把恶魔拉扯于阳光之下,反而恐惧在一点点的消失。
随着哈罗德离家的距离愈远,他与妻子莫琳的心反而越来越近。
自从儿子戴维自杀后,他们的婚姻关系就名存实亡。妻子莫琳一直把儿子的自杀,归结在哈罗德的身上。怪他从小没有抱过儿子,戴维溺水的时候,他居然没有伸手去救,怪他不够关心儿子。
与哈罗德分开的日子,孤独却让莫琳能够跳出原来的圈子,如同把镜头转换了一百八十度,用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她与哈罗德。她看到了一张照片上怀抱戴维的手,竟然是哈罗德的。她还看到了,在戴维溺水的时候,一个被恐惧和迷茫包裹的女人在乱挥着双手,也没有奋不顾身的去救戴维。
多年的心结解开。生怕被邻居窥视的窗帘,也不再挂上。少了窗帘的桎梏,阳光照进了卧室,也射进了莫琳的心房。
4.朝圣的追随者
哈罗德的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吸引来了一大堆的追随者们。人多,主意也多,哈罗德不再能够按自己的节奏来走。头脑中回忆的电影,也嘎然而止。
多种动机和欲望,揉杂在朝圣队伍中。在热闹的追随队伍中,哈罗德反而更孤独了。如同在喧嚣的城市,带着面具的众人,难已触摸各自内心的寂寞。
最终,大家在里奇的煽动下,不满哈罗德的固执坚持,放弃了哈罗德,先行去养老院看望珍妮去了。这对哈罗德来说,未尝不是种解脱。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必须自己独自承受的。
最后,哈罗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珍妮。早就被医生断言活不了几天的珍妮,因为等待哈罗德的信念而一直坚持到见到哈罗德。她像个小女孩一样,带着微笑,安详的离开这个世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哈罗德的朝圣之旅给了珍妮最后的温暖,其实亦是场救赎,救赎他生命中错过的那一个个美好。
乔布斯有段名言:“不要被信条所惑 —— 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人到老年的陆游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晚,犹不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