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按这个发送键了。从2017年上海的居住证满7年开始,这四年多的的时间里一直就是网上申请,退回,再申请,再退回,还申请,还退回……退回的理由有时是资料不全,有时个税与工资不符,有时是税务信息更新…….总之,都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嘉定区人才中心的咨询电话似乎永远是占线。只能一次一次的跑服务大厅。也记不清打过多少次车去现场咨询了。每次都想,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吧,可是每次都还有下一次,这一次她是真的知道,真的,真的是最后一次了。因为这次是嘉定区审核通过以后,交市人才中心审核,后退回需要补充材料的。需要补充孩子的学籍证明和在读证明。她深知,很多时候抱怨,无奈都无济于事,能做的就是按照要求,一步一步的完善。总有一天会通过的吧。
2000年,她来到上海。怀揣着一本中专毕业证书,还是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很幸运在一家台资企业找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可惜,好景不长,企业环境过于复杂,她在激烈的人事斗争中惨败,顶不住强大的精神压力,只能惨淡离职。后来阴差阳错的,最后选择了自己创业,个中艰辛自不必说。2003年依靠永久股份赚得第一桶金,在上海买了一套70平米的办公房。2004年,结婚。2005年生子。老公为北方人,很恋家,他想携全家到北方定居。他认为自己的老家好歹也是北方的大都市。她只得带着儿子说先去住几个月,看看是否能适应。一次菜市场被“羞辱”,她再也不想呆在那里了。原因是她在菜市场买肉,只想买一小块,做个小炒肉片,摊主非常不屑,很大声地说:买不起肉可以不吃,买这么点怎么给你切,你走吧,我不卖了……外加一个白眼,这种态度让她非常尴尬和受伤,也无法理解北方人的所谓的直白。她觉得自己还是喜欢上海,哪怕买5元钱的肉,摊主都可以开开心心地帮忙切薄肉片。于是,她执拗的带着孩子回了上海。
回到上海第一件事情就是考虑孩子上学的事情。那时候落户上海应该还算容易,孩子爸爸不愿意放弃老家的户籍,他还心存让她们母子二人去北方的想法,所以迟迟不办。她的户籍在老家小县城,可是她的文凭太低,无法满足落户上海的条件。那么她们呆在上海,孩子就无法这里参加中高考,最后还要回原籍,她不甘心,于是她决定自己办。首先就是要本科文凭,2006年,她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幸运地考取了北京大学网络学院法律系本科,四年里足足考了35门功课,她已经不记得那些考试是怎么通过的了。2010年,顺利的拿到的毕业证。迅速地在一家企业办了入职手续,凭借这张毕业证,办了上海人才引进。她的孩子得以在幼升小的过程中,顺利的被一所非对口的公办小学择优录取。4年的努力终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也许,她天生就是一个稳妥保守的人,很快上海的户政政策就发生了变化,由人才引进变120积分制,她很担心后续会有别的变化,那么最稳妥的,就是把户籍转到上海,一一对照条件后,一个是时间,需要满7年,一个是她还缺一个中级职称。她想赶在7年时间到来之际,拿到这个中级职称。于是在家一拍脑门,去报了一个中级会计师的职称辅导班。每个周末早上精神百倍花容月貌地出门,晚上灰头土脸的回家。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中级职称里选了这个最难的,是因为怕浪费了自己以前考来玩的财务的上岗证。中级会计师的艰难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对于从来没有从事过财务相关的工作,实在难于上青天。第一年惨败,第二年惨败,第三年也许老天爷同情她的执着,给了一个60分万岁。她时常感叹自己的幸运,一起上课的比较相熟的老战友都最后都没通过,放弃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可是这东风已经吹了四年,现在终于要花开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