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生成了一种强大的能力:惰性!他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体现在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就像一个小恶魔一样,时不时蹦出来吓你一下、扰乱你一下,让你深受其扰而又欲罢不能。在人类与他人的相处中,这个小恶魔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跟何帆老师一探究竟吧。
1、“我们”和“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效率和生存几率,人类经常需要针对不同场景划分“我们”和“他们”,而且划分的标准是天马行空、瞬息万变。
有句俗话:“屁股决定脑袋”,一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了他会说什么话、代表什么立场、表达什么观点;人的思维方式是随时间、地点等情景因素随时切换的,一个人很难有明确的标准,不像一件物品,可以有客观固定的衡量价值,人的道德标准、评判标准会随场景的变化而自由切换,近乎不受约束。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单位前期进行了调整,本来一个单位的人,分成两个单位后,蓦然成了陌路人,为了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相互之间争吵、不买账,真的很奇怪。人还是那些人,但是事不是那个事了。
再例:当我们同在一个家乡时,会排斥外乡人;在同一个大都市,看到老乡,会觉得很亲切,同时觉得外国人跟我们不是一样的;身在国外,只要是中国人就觉得很亲切了,其实还是心中的那个魔鬼在作怪!
认识到人性的这个缺陷,我们就要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尽最大程度让自己保持客观。古往今来,凡有所成就之人,必有强大心智,做到“泰山蹦于前而面不改色”,保持自己的客观性,这样才能在为人处事中利于客观的境界,让自己人、让对手心悦诚服。
2、归因谬误
人的特性就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人做出一个动作的时候,容易受所处的情景影响,而且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貌似合理的解释;而对别人的话,则严苛要求,容易从人性的角度去批评、判定一个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要求我们待人接物的时候能给用同理心、共情的方法去判定对方,这样就会最大程度消除矛盾,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发展、进步开创道路。
学会了这个道理,并予以践行,还是为了自己的进步啊!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为了降低认知难度,提高认知效率而在进化中形成于潜在意识中的基因;刻板印象的特点是无意识而且易反弹的,会给人带来自我实现语言、心理暗示、迁怒他人等认知性偏差错误;如何最大限度消除刻板印象这个事实呢?有两个办法:一是与该群体进行深度接,去除历史经验;二是要接受刻板印象这个事实,面对它,然后不停的精进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减小刻板印象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结合何帆老师提出的思考题,我再多谈点自己的看法:之所以一个群体能给给人留下刻板印象,也是长期这个群体自身特点带来的吧。
女性为什么给人留下“弱”的印象,因为古代女性要承担生育、抚养孩子的重任,无法全力投入社会工作,自然贡献就小,而且长期形成的心理暗示也有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女性可以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抚养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可以通过经济方式解决,所以慢慢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了;河南位于中原心腹地带,久居于此的人民在历史上久经战乱,民不聊生,人人都有危机感,所以其所作所为都是基因遗传下来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河南人的印象慢慢也会改变的;名校毕业生是经过千军万马独木桥拼杀出来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是有的,底蕴相较于同龄人也有优势,所以公司录用人的时候优先用他们也没有问题,都是经过筛选的嘛!当然也可能有疏漏,但是成功率还是高的。
4、团队文化
何帆老师最后从“我们”和“他们”讲到了我们内部:团队的5个不同阶段。我的理解是5个阶段其实就是为自己所树立的竞争对手不同;阶段1的对手是整个社会(仇视);阶段2的对手是自己的老板(猫和老鼠);阶段3的对手是自己的同事;阶段4的对手是势均力敌的团队;阶段5的对手是所从事的事业。有了不同的对手就有了不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
一个团队境界的变化从高到低很容易的,随着团队的增长,人员的增加,人的惰性也会成长,这时候团队内部人员就会存在吃老本、互相攀比的倾向,如果缺乏一个好的团队文化和领路人,很容易走下坡路;相反一个团队境界的提升真的很难,需要日积月累、孜孜不倦,而且所从事的事业也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不断的成功才会让人有前进的信心,并重新树立竞争对手。
本周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知行合一,太难了。需要克服自己的思维惰性,开阔自己的心胸,时刻提醒自己、精进自己。
PS:本周还有万维钢老师解读的正常化偏误,和何帆老师的刻板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两者都是由于人的思维惰性,所产生的认知不足。正常化偏误,就是由于人们惯于用习惯性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刻板印象,是人习惯于用经验思维来看待问题。克服思维惰性,是一个长久需要被研究的问题。不光是思维的惰性,体力的惰性,都是应该被我们力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