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木》是一位八十岁的普通奶奶写的关于生活记录的书,这是一本很适合爱抱怨生活的人们去看看的书,这是一本适合经历挫折迷茫的人们去看看的书,这是一本很平凡又很伟大的书。如果非要给它的好加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平凡、不屈、向上。
当然我不建议直接看这本书,在看《浮木》之前,请一定先去看作者奶奶写的第一本《秋园》。饭要慢慢吃,书要从头看。这样才会走近他们体悟自己。
《浮木》是一本短篇集子,里面的内容大概有这样两类:
其一是关于《秋园》的补漏拾遗。
其二是很多读者认为《秋园》结尾不免仓促,之骅后面的人生少有交代。
《浮木》中有一部分可以说是《秋园》的后传,还有作者关于自己所认识的乡间人物事迹的记录。
八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在很多老人已经窥见与生死的若即若离之际,作者八十岁奶奶杨本芬才刚刚拿起笔来记录平凡妈妈普通的一生,陈述自己对生活对人事物的过程。
终其一生很多人都曾经有过作家梦,或是产生过记录生活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更或者想表达自己对一些书籍电影的感受,想法一直有,事情从未做,纸、笔、电脑一直在那里,却从未写过一字一句,而杨本芬奶奶把自己的想法在八十高龄去总结整理并落于行动,才有机会让我们看到《秋园》,读到《浮木》。才有机会感叹平凡的人的平凡事,平凡的记录不平凡的感受。
作者奶奶说“一个最微小的个人,也可以呈现与记录鲜活的历史。一个平凡的生命,当你如实呈现,也会焕发出感召他人的力量。”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一个爱记录的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也能体会到那种“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脆弱。但在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也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心动。
我们都知道人生之难,并非全是吃饭穿衣和日常开支,精神生活也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们也明白人们一直在丧失。但记录与书写便是人类抵抗遗忘、抵抗丧失的方式,因为“故事不经讲述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更了解人们天生世具备表达的欲望与能力的,每个人其实都能写出属于他的一本书。
作者的女儿在书的代后记中有一段,我把它抄录下来也作为这个读书感受的结尾。与大家共勉:
我在《秋园》代后记中写道:“当之骅 —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不止一次我被问道:“这救赎是指什么呢?”
我想,如果母亲人生大部分时光是“活着”,晚年的写作意味着自救。这是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之旅,对生命有所觉知而不再是浑浑噩噩。当你诚实的记录和认识自我的生命,那往往意味着更多:你还记录了时代。那么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作出的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