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圣诞欢歌》发表的第二年,英国宪章派主办的《北极星报》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书评。书评并不很在意这部小说的文学性,只是一味地强调它的伟大的社会意义:“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来读这本书——或者做到人手一册——那么,它所产生的效果将要比世界上所有写过的或讲过的说教和布道文更能促进‘天下和平,人间友好’。”
——这就是作家,作为时代“吹鼓手”的意义。
2、计划经济时代流行过“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哲学,这种“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毅力、强迫、催眠和自我催眠的基础上,需要在全社会做连篇累牍的宣传才能收到一点与之并不匹配的成效。
——“孝”,有时,也是需要自我催眠的。很多孩子“自杀”,其实,源于想杀掉父母(听“武志红心理学”,领悟到这一点,有人同意吗?)。
3、既然克拉吉把人生的重心放在了爱情和家庭上,还固执地不肯牺牲自己身上的美好品性,那么,贫穷的生活对他而言,也只不过是求仁得仁罢了,哪里还值得同情呢?
——脸皮这个事儿是这样的,你要是先把脸皮扔一边,把能抓到的名利赶紧抓手里再站到了一定的位置,那最后谁都会给你脸的;可要是你先把自己的脸皮捧在手心里护的死死的,最后落得个穷的叮当响谁也不知道你是谁,那对不起,那时候除了你自己以外,没人会觉得你有脸,那才真叫没脸没皮呢。(《家的N次方》台词)
4、今日思考:如果你也和年轻时候的斯克鲁奇一样,出身贫寒,有着美好、单纯、友善的品质,而命运之神告诉你说,你的未来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克拉吉,要么成为冷漠而成功的斯克鲁奇,你会怎么选择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答:请问,真的有人愿意成为克拉吉吗?或者,真的会以为克拉吉生活的很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