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明朝那些事儿》的缘分是一个偶然,在小红书漫无目的的浏览,发现一个红色小人在漫天大雪中行走,配上伤感的音乐,让我忍不住停留,点击进去便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读了《明朝那些事》,突然就释怀了,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过都不会活着离开。
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呢?
最后一章,崇祯皇帝自尽后,我以为作者会接着写,大明的衰败,清军入关后的物是人非,可他没有,他写了徐霞客。在同朝的其他人争权夺利之时,徐霞客却坐在了黄山顶听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声。那段结束语是这样写的: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人生海海,不过尔尔,人生其实没什么意义。我们最终要去追寻的,也许并不是什么完美。小时候觉得忘带作业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恋爱的时候觉得跟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现在回头看看,那些难以跨过的山,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跨过了。从前以为不能接受的,最后也在时间的磨合下,慢慢接受了。生活充满想象,遗憾也不过是常态,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享受过程的旅程,无论当初做什么选择都会后悔,我们无法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当时的自己,就算时间重来一次 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会做出出同样的选择
那么,故事的结局还重要吗?钱没了可以再挣,工作丢了可以再找,朋友没了可以再交,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
生命短暂,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和完美人生,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是这么一幅画面,这么一只背景曲,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我毫不犹豫的下单了这部系列书籍。耗时一个月粗略读完了第一遍。感慨良多呀,我打算再次精读一遍,随之一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本想凭着初印象评价一下这本书,没想到DEEPSEEK了一下,它给的答案更全面,现附录如下: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幽默的笔法讲述明朝历史的系列书籍,作者当年明月(石悦)通过现代语言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本书自2006年连载以来风靡全国,引发了大众对历史的广泛兴趣。以下是对其的综合评价:
**优点:**
1. **可读性强**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消解了传统历史的严肃性,用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如“职场斗争”“权谋游戏”等比喻)让历史变得鲜活。即使对历史不熟悉的人,也能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2. **人物刻画生动**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极具个性,如朱元璋的草根逆袭、张居正的改革雄心、海瑞的刚直不阿等,均通过细节和对话展现,赋予古人鲜明的“人设”,容易引发共情。
3. **历史脉络清晰**
全书以时间线为主轴,从明朝开国到崇祯自缢,覆盖了重要事件和转折点,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明朝的基本框架。尤其对政治斗争、制度变迁的梳理简明扼要。
4. **普及历史之功**
该书打破了历史写作的学术壁垒,成功让大众(尤其是年轻读者)对明朝产生兴趣,甚至成为许多人历史启蒙的起点,对历史普及有重要意义。
5. **价值观传递**
作者在叙事中融入了对人性、权谋、理想主义的思考,例如对“气节”的推崇(如杨继盛、于谦)、对改革者的同情,传递了积极的历史观。
**争议与局限:**
1. **史实取舍与主观性**
书中部分情节存在文学化演绎,对史料的筛选和解读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例如对某些人物(如张居正)的褒贬可能受个人偏好影响,严谨性弱于学术著作。
2. **深度有限**
受通俗读物定位限制,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分析较浅,更多聚焦于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缺乏对制度演变、时代背景的深层探讨。
3. **过度娱乐化倾向**
部分桥段为增强戏剧性,可能简化复杂历史逻辑(如用“职场厚黑学”类比官场),导致对历史动因的理解流于表面。
4. **史观争议**
作者对“权谋至上”的强调(如嘉靖、万历朝的权术描写),可能让读者误以为历史仅是帝王将相的算计,而忽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宏观因素。
**适合读者:**
- **历史入门者**:想轻松了解明朝主线故事、培养历史兴趣的读者。
- **大众读者**:偏好故事性、厌恶枯燥学术写作的人群。
- **非专业研究者**:作为拓展阅读,但需结合其他史料辩证看待。
**总结:**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成功的通俗历史作品,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历史走下神坛”。它并非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一场充满个人风格的历史“脱口秀”。对普通读者而言,它能激发对历史的兴趣;但对深度历史爱好者,仍需辅以更专业的书籍(如《明史》《万历十五年》)以全面理解明朝。
**推荐语**:如果你想要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它会让你手不释卷;但若追求“真实”与“深刻”,它只是一个引路人。
不得不惊叹,人工智能的强大。你看看这总结,多么的全面,多么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