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的老婆,也是申国(大概率为南申国)国君的女儿。
古时由于不记载女人的名字,所以她叫什么名字,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因为郑武公的谥号是武,申国姜姓,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武姜。
关于谥号,简单说明一下。
从周代开始(约从周孝王开始),贵族死后都要盖棺定论,方法就是用一、两个字来总结他一生的功绩,这个就叫谥法。而这几个字就是一个人的谥号,谥号有美恶之分,比如文、宣等字表示赞美,灵、幽等字表示贬斥。古人有专门解释谥号的书叫《逸周书·谥法解》。所以说,什么周幽王、周平王、郑桓公、郑武公这些称呼都是在他们死后才有的。
不过到了唐代,帝王的谥号开始变味了,啥好字都往皇帝身上加,搞得本来才一、两个字的总结变成了一长串拍马屁的字眼,谥号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唐代以后,君王的谥号渐渐不为人所重。
武姜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公子寤生和小儿子公子段。
说起这两个儿子的名字,还颇有一番故事:
武姜在生大儿子时,出现了难产,受到了惊吓,所以给大儿子取名寤生。寤通牾,即逆生的意思。因为大儿子给自己带来了痛苦,所以她十分讨厌大儿子,认为大儿子不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而在生小儿子时,十分顺利,所以武姜十分宠爱他。
同是一个妈生,却是不同命运: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大儿子寤生这里基本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估计也是在梦里。寤生有时甚至还会怀疑,这是我亲妈吗?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一点没错,这就是你亲妈,只是严重偏心而已。
幸运的是,寤生虽然少了妈妈的爱,还好还有爸爸的疼;妈是个偏心的妈,爸还是个公正的爸。
当郑武公快去世时,武姜多次提出请求,希望能让小儿子继承君位。
武姜宠爱小儿子,郑武公大概也就打打马虎眼,随她去了,反正小儿子也是自己儿子嘛!只要不上纲上线怎么着都行。可是在立继承人问题上,就来不得半点马虎了,因为这个问题上纲上线了。
他拒绝了武姜请求,告诉她这是不可能的。
这里有必要插播一下周代的继承人制度。
继承人,就是贵族死后,继承他的土地和爵位的那个人。古时候,为了保证不出现继承人断档,祖先们想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多娶几个老婆。
相传周代的娶妻标准是: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然而物极必反,这么做,断档的几率是减少了,新的问题却又出现了——有时侯继承人太多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引起混乱,祖先们又不得不专门设立了一套继承人制度,而周代继承人制度是嫡长子继位制。
嫡长子,即正妻的第一个儿子,他是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没有明显缺陷,比如说是个白痴、残废之类的,就不得随意更改,否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前面的周幽王被杀,真正原因其实就在于此;还有像当年的周公,那么优秀,英明神武,也老老实实奉周武王的儿子为天子。这中间,嫡长子继位制度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郑国是周王近亲,自然不会随便破坏这个规矩,更何况大儿子看上去,非但一点问题没有,还挺机灵。
郑武公心如明镜,不为所动。
而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没有错,他为自己,也为郑国选了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古今中外,明君可谓比比皆是,但是由于继承人选择不当,把家业败得精光光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说,光你自己努力还不行,还得儿子能干,要不然,你的努力很有可能都是无用功。
郑武公去世之后,大儿子寤生继位,这就是历史鼎鼎大名的郑庄公。
到了这一步,武姜本来也该死心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她却仍然死性不改,还是一如既往的偏心,而且越跑越偏。
既然老公不同意让小儿子继位,那咱就自己动手,努力争取。
唉!见过偏心的,没见过这么偏心的。
某天,武姜春风满面地跑来见郑庄公,搞得郑庄公相当不适应,甚至有点怀疑今天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了?
当然,武姜这么做有她自己的原因,她可不会凭白无故地给大儿子好脸色看,原来今天她是为小儿子公子段请求分封来了。她对郑庄公说:你看你弟弟公子段年纪也不小了,该封个地方给他了,我看制地这个地方不错,就封给你弟弟吧!
制地,这个名字大家或许不熟悉,但是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虎牢关。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
把制地给弟弟,这恐怕不行吧!这小子如今已经够嚣张的了,如果得了制地,还不飞上天去。
因此,郑庄公拒绝了老妈的请求。
但是老妈开口了,交代还是需要的。所以他又加了句:除了制地之外,其它地方随便挑。
老妈对郑庄公不咋滴,郑庄公倒有几分孝子模样。
呵呵!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武姜也不计较,微微一笑,开口说道:那就京地吧!
这个京地又在哪呢?
京地,在今天河南荥阳的东南面,这个地方虽然地势不如制地险要,却是当时郑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有点类似于现在上海,地位仅次于首都北京。
看来武姜是有备而来的。
郑庄公并不乐意把京地封给弟弟公子段,但是已经有话在先,他也不好再次拒绝,只好硬着头皮把京地封给了弟弟公子段。
公子段去了京地以后,大家又称他为京城太叔,太叔段。